中学历史教学目标的定位
第一,课程目标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所谓基本的历史知识,主要包括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掌握这些基本历史知识,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为进一步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在学生学习这些基本知识时,除了记忆最必要的知识外,主要是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激发其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其提出不同见解的能力与勇气,使学生在质疑的活跃状态中记忆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克服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同时,要求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其基本的历史技能,如确立正确的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在这些技能的训练中,要注意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切实可行、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处于全面的活跃状态,提高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效率和质量。
第二,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并不是历史学习的最终目的,更不是最重要的目的。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历史想象力,激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之能在已学习的知识和没有学习的知识之间发生迁移,即用已学过的知识、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这一过程才是学习最重要的环节。总之,课程目标对知识的要求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在传授最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在基本技能和思维方式上得到训练和提高,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
第三,要重视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新课标所特有的。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过程”,重在“亲历”,就是要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谈论的“过程”,实际上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概括的、外在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如资料收集、问题探究、分组学习、合作探究;二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收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比较历史事物的过程与方法、评论历史观点的过程与方法、论证的过程与方法、辩论的过程与方法等。“资料收集、问题探究”不是教学目标,“学会如何收集资料”“学会如何探究问题”才是教学目标。
“方法”,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和审美的陶冶,使之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中外教学史说明,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学习之外的“方法”是很难产生迁移的。
第四,要在历史学习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
所谓情感,就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与内心体验,当客观事物以一定方式影响人的时候,人就会进行认识并产生相应的态度和体验,表现出明显的赞同或反对、愉悦或愤怒、乐观或悲观等两极性特征,其过程就是通过内心体验来反映客体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所谓态度,就是一种相对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的情感倾向,它是个体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外化出的对生活中的不同事物和问题的认识,并可用语言表现出来的观点,因此态度的成分将明显包含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信念。
所谓价值观,就是在情感信念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上形成的高级性社会情感,是对客观事物认识和评价的最高层次,是系统化、理论化、观念化的情感体系,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