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培养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将学生禁锢在课本与教师的思维里边,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重视,更加提倡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吸收,发散学生思维。因此,教师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是十分必要的。
1.培养问题意识
历史知识是对过去发生事件的总结与概括,涉及方方面面,是鲜活生动的,不是课本上的寥寥数语,学生仅靠死记硬背就可以,这样只会消磨掉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想要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首先要调动学生去思考、去质疑,产生问题意识,学生产生问题了,思维也就开始了,学习也就有了可支撑的动力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教学法主要是通过教师来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的一种方法。因此,教师对问题的设置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可从两方面出发,首先所设置的问题要有目的性。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到问题必须为本节课的知识点服务,不可想到什么说什么,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与逻辑性,问题是环环相扣的,通过层层递进来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有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其次,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将要达到的水平,问题不能过偏过难,超出学生的可接受程度。教育家维果茨基将学生现有水平与可能发展的水平中间的差异命名为“最近发展区”,教师可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置问题,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
2.善用教学探究
历史解释素养说白了就是以史料为依据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客观地评价历史,学生形成客观评价的过程就是将知识点内化的过程,学生的内化程度受其对知识点认识深度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使用探究式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是学习者全身心投入地进行科学实践的过程,他们将知识与所处的环境相连,构建模型,形成针对所遇到的问题的科学的解释。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去寻找答案,给出自己的观点。历史解释素养要求的是学生在史料与历史课本理解的支撑下,通过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得到自己的观点,这与探究式教学的目的不谋而合,因此探究式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一个有效方式。
教师在运用探究式教学时要想达到理想效果,需要注意各个方面,切不可掉以轻心。首先,教师要把控好时间。初中阶段历史授课时间相对较少,但授课任务重,按照常规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时间尚稍显不足,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一步步通过思考来获取答案,所要花费的时间更多,更需要教师对课堂时间的严格把控。探究式教学不是教师对问题的简单堆砌,问题设置太多,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会导致学生对问题思考过久影响整节课的学习进度。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时,针对学生思考问题这一环节要做到少而精,并依据问题的难度、学生的认知水平规划好学生的思考时间,使整节课在有效的时间内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达到了理想效果。其次,要采取合理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处于引导地位的,学生的主动思考与参与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来设计环节,不能平铺直叙地直接提问,这样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与疲倦。
3.采取有效认知策略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解释是建立在对历史相关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基础之上的,认知是理解的前提,解释是认知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一系列的策略来帮助学生对事件的认知,为学生之后的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打好基础。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技术与方法,可分为注意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复述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等。
注意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将注意力集中于有关学习,对学习材料保持高度警觉状态的策略。如教师在课堂上告诉学生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哪些是重点,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产生疲劳时,通过有趣的历史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精细加工策略主要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促进记忆的学习策略。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都会出现史实记忆不牢的现象,历史事件又繁多,记忆术的应用是加深学生记忆的不可或缺的方法。历史中常用的记忆术方法有位置记忆法、缩编与顺口溜、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等。
此外,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督促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编码,从而加深认识,这也是对知识进行精细加工最常用的策略之一。对重要知识点在适当时机采用多样形式进行复述的复述策略也需要引起教师的注意,如在习题中讲到工业革命的知识点时,在立足本题的基础上来回忆工业革命的一系列知识等。编码与组织策略就是用某种结构将学习的内容组织起来,如列提纲、做示意图、利用表格等,促进学习者的理解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