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出问题
在学生的生活、学习或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价值不逊色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解决问题,但仅仅满足于解决问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问题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学生能否掌握搜集、整理和运用与历史学习相关的资料,运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它,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出问题。
1.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往往都是教师和教材规定好的。在一般情况下,这些问题在课本上都能找到现成的答案,缺乏学习的实际意义。此外,这些问题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难度系数、目的指向、大致类型都已确定,不会使学生产生困惑。这样就减少了学生自己辨别和鉴定材料有效性的机会,不利于锻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且学生往往把教师和教材中提出的问题当作学习任务,从而产生一种抵触心理,无形中增加了问题解决的心理阻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提供能使学生产生疑问、参与活动、探究问题的情境和学习材料,使学生能够通过一定的思考后发现和提出问题,提高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2.帮助学生正确表述问题
学生在理解问题的过程中,要明确问题的性质及类型,找准关键信息,排除无关信息,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问题意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教授学生有效地提取信息的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表述问题,并使学生从中获取正确表述问题的经验。
3.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对问题归类的习惯
分析问题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辨别有效信息,积极思考,明确问题所在的过程。它能促使学生迅速地提取头脑中相关的信息进行思考,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组,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归类和组织,重新建构认知结构。
4.训练学生陈述自己的假设及其步骤,鼓励自我反思
教师应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加以指导,使其明确自己的不足与缺陷;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尽可能地陈述自己的假设及其步骤,帮助其厘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及时归纳和总结解题的经验和策略,为以后解决此类问题提供借鉴。此外,问题解决的过程,要求学生反复推敲、认真思考、综合分析和比较各种假设的可能性及有效性,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
5.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教师要保证练习的质量,避免题海战术或机械训练;把握练习的速度,适当安排练习的次数和时间;注重练习形式的多样化,燃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