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在因素

(一)外在因素

1.教育投入的加大

很多研究合作教学的学者总是以课堂为中心论述如何实施好合作教学,提出了很多好的想法与策略,但在实践中却很难被运用,因为这些想法与策略脱离了现实基础,就像法国的圣西门等人创立的空想社会主义一样,虽然有天才般的美妙设想,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与发展规律,所以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合作教学的实施需要立足于基础环境的优化,这就需要更多的教育投入。

(1)增加班级设置,提供更多课堂空间

有了教育投入的增加,才有改善教学环境的条件。随着时代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城市学校里的人数急剧增加,而相对应的师资及设施却未能跟上步伐,致使班级人数一再增加,甚至达到八九十人一个班级。乡镇的中学环境也同样面对班级人数过多的问题,农村的生源部分进入城市,乡镇中学的生源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多数乡镇采取取消在农村的中学设置的对应措施,造成一个乡镇的学生只能集中在一个中学里,依然是班级人数过于庞大。

合作教学是以班级授课和合作小组相结合的形式来实施的,这就需要一个班级的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为宜。试想一个班级有七八十个人,每个人说一句话,45分钟的课堂还剩下多少时间?所以,一定需要加大教育投入改变这种大班级的现状。

(2)提升硬件设施,创造良好学习环境氛围

进入21世纪,教育方针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教育目的由选拔性教育转变为普及教育,在这一理念的转变中,广大教育者应该看到硬件设施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学校是否有配套的多媒体教室、是否有一个内容丰富全面的图书馆、是否有一个活动项目众多的体育馆、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就餐条件、是否有一个舒适的住宿环境,这些都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教育过程中不仅传授知识、提升技能,也应该注重学生作为人这一有自主意识的内在需求,提升硬件设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接触更多的知识、体验更多的生活,这样才能顺利地实施合作教学,最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3]

2.教师待遇的提高

要保障教育质量,首先要保障教师质量,教师质量的保障不能靠“务虚”的宣传。每当提及教师,大家都会说,教师是“蜡烛”,教师是“园丁”,可教师归根结底是生活在社会中活生生的人,衣食住行、人情世故都需要和其他职业的人一样的开支,这个时候仅仅靠“高尚”“奉献”这样的赞誉能满足生存的需求吗?如果连生存都难以为继,又何来全身心的“奉献”呢?“子路受人以劝德,子贡谦让而止善”,只讲奉献,不论回报,过分抬高道德标准,使一般人难以达到,最终毁掉的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所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事业上来,教学质量才有基本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