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

(四)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

历史思维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形式思维与辩证思维的结合,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思维。学生通过思维能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批判地看待历史问题。因此,在培养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思维能力训练。

1.加强逆向思维训练

逆向思维是指在问题意识的培养过程中,从思维的对立面思考和探索某些习以为常的历史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逆向思维训练过程中,能使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从中发现问题,能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逆向思维的训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反向逆推,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比如,教师在讲到“明代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这一知识点时,有的同学认为,如果这些东西早来中国20年,明朝没准儿就灭亡不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当时的农民造反就是因为没得吃!针对学生的疑惑,作者利用反向逆推法:如果当时老百姓够吃了,农民是否就一定不会造反?明朝是否就一定不会灭亡?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农民之所以会造反、明朝之所以会灭亡,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不能夸大偶然性的作用。又比如,教师在讲到“思想家庄子”这一知识点时,从“庄子思想”逆向导出“庄子”,在分析庄子思想的消极因素时,让学生根据“爱迪生曾经说过他的成功来自99%的汗水加1%的天才。如果按照庄子的观点,仅仅依靠1%的天才,顺其自然而不主动争取,爱迪生会不会成功呢”?这一问题进行讨论,这一教学环节从逆向引导入手,推出正确结论,激发了学生质疑辩驳的天性。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分析问题,从而重新建构认知结构、深化问题意识。

第二,辩证分析,从思维的对立面思考问题。比如,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假如没有天京事变的发生,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将会怎样”的问题,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教师还可以提出“假如清军不入关,李自成起义军能否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政权”“假如林则徐没有去禁烟,中国近代史将会怎样发展”“假如张学良和杨虎城不发动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会不会建立”等类似的问题。可见,改变问题的条件或者结果,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逆向思维问题,还可以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指在问题意识的培养过程中,突破原有的方法、规则的束缚,从多角度,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寻求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结果。因此,在培养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要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大胆质疑教师和书本的权威。应倡导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冲破陈旧的教育观念,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长此以往,学生问题意识的个性和创造性就会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