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史料探究意识与能力
1.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养成独立探究的意识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取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积极正向的内部学习动机是维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内部学习动机来源于学生对认知对象的好奇心、对探究未知结果的求知欲、对提高自身才能的渴望。在内部学习动机的驱动下,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历史的学习动机指学生对历史学习感兴趣,有求知的欲望,历史的内部学习动机应该是学生对所探究的历史问题感兴趣,积极主动努力地去接近历史真实,对历史真实的渴求。
初中历史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积极的内部学习动机,变被动学习态度为主动学习态度。初中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故事非常感兴趣,但是对于历史课堂中的问题探究却不感兴趣。目前,普遍的初中历史教学当中,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参与度低,上课听讲依旧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形式。学生们对于教科书或教师的话语深信不疑,缺乏问题意识。他们对历史感兴趣却对历史课不感兴趣,对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感兴趣,却对历史问题不感兴趣。分析其心理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体验感差,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例如,教师讲课时的照本宣科、过于专业的历史讲述、远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学习内容等都会影响学生对历史学习内容的感知。第二,学生缺乏对历史学科的正确认识,认为学习历史最大的目的是考试拿高分,以这种心态来学习历史,学生无法体验到历史课堂的真正趣味,只会逐渐失去对历史学习的热情。学生具有独立探究的意识与习惯是发展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前提条件。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提出问题、搜集整理史料、论证问题等一系列探究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历史探究学习。学生具有探究的意识与习惯,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才有实现的可能性。因此,提高探究学习效度的第一点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内在学习动机。[3]
初中历史老师可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引起学生对历史探究的兴趣。
第一,增添历史细节,创设问题情境。各种趣味性的历史小故事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初中生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引起学生对历史学习对象的兴趣。第二,联系学生社会生活。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人物、事件、历程,学生无法亲身体验。因此,为了拉近学生与历史认识对象的距离,使学生意识到历史学习的有用价值,将认识对象与学生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是十分必要的。第三,设置具有启发性的探究问题。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热情和探究兴趣。
2.注重学生搜集与分析史料能力的培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学生要“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史料是人类社会发展遗留下来的痕迹,是了解历史的基础。占有真实可靠的史料是开展历史探究学习的基础。人类社会发展至今,遗留下来的史料数量繁多、种类丰富。面对着数量繁多、种类丰富的史料,学生需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和探究与问题相关的史料。掌握搜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和途径是学会学习历史的关键一步。在初中历史探究学习中,分析史料能力的侧重点在于学生能否从史料中提出有用信息。根据前文提及的“史料实证素养”三个学业质量标准水平,学生应具备有目的地搜集辨析史料的能力,学生在确定探究问题后,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和探究与问题相关的史料,分析史料的价值,有选择性地使用史料。要想达到“史料实证素养”第二层次水平,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就要勤于动手,搜集史料、整理史料、分析史料,为第三层次的历史想象与历史阐述提供真实可靠的历史材料。
在当前的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了解搜集史料的途径,但是只有少部分的学生会经常进行史料的搜集活动,究其原因是学生表示缺乏时间与资源。针对这一现状,历史教师可在班级设立一个历史探究学习资料角,提前一周放置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史料,供学生阅读,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运用史料论证所探究的问题。教师所提供的史料应包含不同类型、观点相悖的史料,这一做法一方面能解决学生由于缺乏时间与资源导致无法搜集史料的问题,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多接触史料,提高分析史料的能力。通过对史料的搜集分析,学生才有可能占有真实可靠的史料。历史探究学习的全过程离不开史料,问题的提出根据史料,探究问题的论证也要围绕着史料展开。因此,占有真实可靠的史料是高效历史探究学习的重要保证。
在初中阶段,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三种类型史料是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图表史料。第一类,文字史料。文字史料的解读方法是带着问题去阅读史料,在史料中抓住能说明问题的关键语句,对每则材料进行必要的概括,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解读。第二类,图片史料。图片史料的解读方法的关键是看图片的标题或图片中的问题,根据图片内容,标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第三类,图表史料。分析图表史料的第一步是审清标题年份,第二步是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年份或不同事物在同一年份的变化趋势,第三步,联系所学内容做出解读。
3.注重学生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探究学习能力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但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学习完全放任不管。学生长期在接受式氛围中学习,习惯了当“收音机”与“打字员”,缺乏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方法和能力,马上让他们进入探究学习的环境,面对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学生会显得无所适从。加之初中生功课繁重,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时间紧张,若是所有的探究方法都让学生自己去摸索,这显然是不科学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与习惯。学生一旦掌握了历史的学习方法,探究学习能力与效率会随之提高,而随着探究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熟练运用探究学习方法,学习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可见,学生熟练运用历史探究学习的方法既是历史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又是培养学生发展终身学习能力的保障。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录式的学习方法不符合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需要具备探究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才能更好地达到“史料实证素养”的质量标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历史学习中脱离学习方法和能力只谈历史知识其实是在做无用功。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又掌握了历史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其探究学习的能力与效率。历史的学法指导不是单独进行的,它可能出现于某个教学环节上,可能出现在某个专题讲座上,也可能落实在某个知识点的讲授上,学法的指导要寓于具体的历史学习情境之中。
历史探究学习中有以下几种学法指导:第一,概念重建方法。第二,关注现实方法。第三,材料研习方法。第四,情境体验方法。第五,合作学习方法。第六,阐释方法。历史学习包罗万象,因此历史的学法指导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自身的知识背景出发,巩固已有的学习方法,学习未知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法,提高探究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