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学习效果
1.围绕史料展开师生、生生对话交流
滕守尧先生认为:“真正决定一种交谈是否是对话的,是一种民主的意识,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共生和共存,致力于和睦相处和共同创造的精神的意识,而这就是‘对话意识’。”同样地,在探究学习中,对话是作为一种精神和原则存在的,它不再是外在于学生的、封闭的、静态的,而是具有内在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的。探究学习中的对话交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生成性。探究学习中的对话交流不同于普通的问答,交流的过程及结果教师无法预先设定。因此,生成性是探究学习中对话交流的最大魅力也是最大的挑战。第二,创造性。探究学习中的对话交流无标准答案,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各种问题进行各种可能的解释。第三,人文性。对话交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充分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因而具有人文性。在师生、生生对话过程中,学生需要在“史料实证素养”标准层次二——占有真实可靠史料的基础上,运用史料作为证据,阐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达成“史料实证素养”标准层次三的要求。
史料是历史学习的基础,蕴藏了大量可挖掘的信息。师生、生生在围绕史料对话交流过程,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分析史料、运用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另一方面,观点的交流可以加深对史料和学习内容的理解,通过对话可以检测探究学习效度。在对话中,学生会展现出已掌握的知识、方法、认识,暴露出自身认识、方法掌握的不足,这些都将成为下一次探究学习改进的方向。
探究学习中开展围绕史料的对话交流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学习内容、史料、对话三者要紧密融合、缺一不可。在对话交流中,学习内容的掌握和史料实证素养在共同进步。第二,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探究学习的对话交流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若缺乏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学生会畏于教师的权威、同学的眼光而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达不到对话交流功效,检测不出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实际水平,降低探究学习的效度。围绕史料的师生、生生的对话交流能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知识与方法的掌握水平和层次,从而在下一次的探究学习中有针对性地改进。
2.设置历史小论文探究作业
历史教学中的历史作业除了要继续发挥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作用外,还应当贴近学生生活,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应充分尊重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虽然是高中的历史作业要求,但这种新型作业观同样适用于初中阶段。历史探究学习培养的是学生积极考证、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想通过历史作业来巩固和检测探究学习的效果,就不能设置以落实基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作业。因此,应设计更具针对性的历史作业——历史小论文,这是巩固和检测历史探究学习效果的最好形式。初中历史小论文作业是指初中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史料,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某些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阐述的文章,重点考查了学生搜集、阅读史料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等。虽然目前中考没有对历史小论文进行考察,但是通过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学生的史料搜集能力、整理分析史料的能力、运用史料论述自己观点的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设置历史小论文探究作业是培养初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有力措施。
为保证历史小论文能达到预期的成效,历史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坚持以下四点原则:第一,历史小论文的主题设置要以开放、贴近生活为原则。第二,确保每个学生明了作业的目的与意义。教师要以恰当的方式告诉学生本次小论文重点考察哪些知识的理解,哪种技能的运用,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等,让学生心中有数,朝着目标奋进。第三,向学生明确提出作业要求,并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例如,小论文的完成方式,独立完成还是小组合作完成;小论文的书写要求与格式要求;小论文的内容与字数要求等,教师要给予明确的说明。教师还要适时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比如从哪些渠道搜集史料、调查问卷怎么做等。确保小论文习作达到预期的效果。第四,公开历史小论文的评价标准,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教师在布置历史小作文习作时,摈弃“放任式”的历史作业,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确保历史小论文能巩固与检测历史探究学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