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的策略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中的必要话语。它既是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又是教师做好历史教学设计的基本功。若要做好学情分析,至少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1.学情分析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联系
在历史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中的常见问题,即是照抄教师参考用书或其他辅导用书上的学情分析,或者只笼统地分析学生某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如此的分析既不具体,又无实际内容,其导致的现象便是学情分析“放之四海而皆准”。
学情分析实质上是对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的分析,学情分析的内容是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学习的因素分析,学情分析侧重于方法、内容与实践层面,为教学设计提供行动的基础和策略指南。在历史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更聚焦于对本课学习所可能遇到的历史问题的深入分析与预测。教师要结合具体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分析与探究,尽可能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问题,相对本课而言,学生已学过哪些相关内容?还有哪些知识遗漏?可能还需要补充哪些方面的内容?可能还会出现哪些方面的问题?所有这些都要做出分析与评估。学情分析只有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才能体现学情分析的针对性。
2.学情分析要做到具体化与细化
学情分析使教师教学尽可能准确化。借助学情分析,教师可从某些侧面寻求教学实施的有效依据,解除学生的认知困惑,定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制定较为理想、明确的教学设计。从此意义上讲,学情分析要做到具体化与细化。
如何对历史课堂中的“学情”进行细致、具体的分析?一般而言,要重视对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对接”的知识内容的分析,包括学习本课内容的前提性条件有哪些?在教学上的意义是什么?本课所要分析的内容涉及哪些方面?如何分析这些内容?针对所分析的学习内容的特点,采取何种教学策略、教学手段和方式?同时,针对上述分析内容,遵循相关认知学习规律,寻求与学习内容相衔接的外在学习条件。第一,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或命题的概括性与包容范围高于要学习的新概念或命题,则新概念或命题的学习属于下位学习,教师可以根据下位学习同化模式安排学习的内外条件。第二,如果新学的概念或命题的包容程度高于原有的观念,则新的学习属于上位学习,教师应根据上位学习的同化模式安排学习的内外条件。第三,如果新的概念或命题与原有知识既无上位也无下位关系,则可考虑它们是否与原有知识存在某种并列的相互吻合的关系。
学情分析在于将学习者的已知看作教学的起点和最重要的因素,并以此探讨学生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转变过程,其最终指向是为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提供准确的信息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