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像证史视角的家国情怀培育途径

(二)基于图像证史视角的家国情怀培育途径

1.以图为镜——透过图像看物质文化

一幅画有道不尽的语言,使得我们能够直观地获得视觉体验,诸如画中的人物、画中的物品摆放、画中的自然风景、画中的建筑物等等。郑振铎在《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的序言中写道:历史著作必不可缺图,“从自然环境、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到建筑、艺术、日常用品、衣冠制度都是非图不明的”。我们不仅能够获得艺术的审美情趣,还能够从艺术作品中了解到历史中的文化,图像即文化,一幅图即一段文化的历史。诚如我们所熟知的,中学历史教材中不乏生动有趣的插图,平铺直叙的历史陈述配上精美与具有动感的图像,可谓是相得益彰,在扩大学生阅读面的同时又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进而培养史料实证的意识。如果拿掉教材中的插图,历史教材将枯燥无比,更不用说去吸引学生的注意以激发他们的求知热情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历史图片万千,又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图像就像一面镜子,其折射出的物质文化,不仅是历史,更是一种时代、民族的精神特质。

2.以图叙事——在静态画面与动态历史中共情

图像具有叙事性的特点,我们通常把它称之为叙事式的图像,画家用静态的画面向读者传达动态的过程,即便是画面静止,但想象无限,依然能够构建出历史的叙述。换句话说,我们能够解读图像,或形成故事,或组成历史发展进程,“艺术家必须把连续的行动定格在一张画面上,一般来说是定格最高潮的那一刻,而观众也必须意识到这个画面是经过定格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法国大革命期间,攻占巴士底监狱这一行动几乎就在刚刚发生后立即通过一些印刷画像表现出来,并迅速广泛地传播开来。可以说,象征旧制度的巴士底监狱被攻占,在配有说明文字的作用下显得是那么的正当和理所当然,由此可见画像的作用。同时,我们可以根据攻占巴士底监狱的画像来描述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并渲染历史氛围,正是描绘事件的画像就像讲故事一样,如此生动以至于让人产生无法磨灭的印象。

3.以图传情——走进作者心灵深处

互联网时代中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受到网络的影响,当我们在网络交流平台上看到了亲朋好友晒出的照片时,面对取景好、角度好、人物美、风景美的照片时,不时会感叹谁的拍照技术这么好,拍得真美;抑或是吐槽某某拍摄者拍照技术不佳,把人物或是风景丑化了。当我们在观赏历史图片的时候,是否也会像这样去探究拍照者或作者是何人?他们又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去拍摄或者创作的呢?这中间便有了诸如见证人与控诉人的角色,我们能够从他们的创作情感中窥探一个时代的概貌,与处在那个时代中的人们的心态。中国史学历来有着“左图右史”的传统,对于中学生而言,图片比文字更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而现有教材插图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可以开发利用起来。

【注释】

[1]黄莉翔.唯物史观核心素养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培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

[2]孙亚南.初中历史时空观念培养探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9.

[3]谢雨君.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初中历史探究学习有效实施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4]王玄玄.初中生历史解释素养培养调研分析与对策[D].开封:河南大学,2019.

[5]王兴.中学历史教学家国情怀的培育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