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的知识逻辑构建教学逻辑
2025年10月13日
(一)基于教材的知识逻辑构建教学逻辑
能否超越教材的知识逻辑,是评判优质课“教学逻辑”的首要维度。课堂教学是以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为主的动态互动,其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教材以科学体系为基础,其学习内容本身具有逻辑顺序性。由此,依据教材呈现的教学内容本身就体现了教材的知识逻辑。不过,限于教材体例、篇幅等因素的制约,教材所呈现的知识逻辑是静态的,且不完满,并不适应教学过程的动态需求。这就为教学逻辑改造、调整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能。
当然,教学逻辑对教学内容的“改造”,并非要完全脱离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根基。教材的知识逻辑回答“教什么”的问题,它是教学内容中最实质的要素。好的教学逻辑需以教材的知识逻辑为蓝本,对其进行合理性删减、补充、合并甚至变更,以此实现对教材知识逻辑的超越。
《鸦片战争》一课,教材所呈现的主要内容依次为:①虎门销烟(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出超,引起鸦片走私;鸦片走私的严重危害;清政府内部关于禁烟的争论;林则徐虎门销烟)。②《南京条约》以及战后的中国(鸦片战争爆发;清军爱国官兵英勇抵抗,但最终失败;《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③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晚清战败,被迫签订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与影响)。在这里,隐含其中的知识逻辑:虎门销烟直接导致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战败,晚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南京条约》并没有引起晚清统治者的“觉醒”,列强继续侵略,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晚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与《天津条约》。不难看出,受课程标准、教材编制等因素的制约,以上教材所内含的“知识逻辑”较为简单以至过于“片面”,仅重点强调了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突出了鸦片战争之中清军爱国官兵的抵抗及鸦片战争的负面作用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