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施程序
1.前提诊测(2—4分钟)
“前提”是指与本课新知识有关的预备性、基础性、相关性的知识和技能;“诊测”是唤起与强化对前提知识与技能的注意,并发现遗忘与缺陷,予以及时补校。但其目标不在于考查旧知识,而是要紧紧围绕那些与新授教学目标有关的知识技能,使学生对前提知识都有一个正确、完善、系统的认识。
前提诊测往往与导入新课密切结合,可采用多种方法,如在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时,教师可请学生回答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有几位?他们从哪出发、最终到达哪里?通常可找那些视听觉型的学生来回答这些问题,然后让那些触、动觉型的学生到地图前分别指出航线,且要及时地表扬他们。对回答错误的地方,引导他们自己改正。最后启发学生自然而然地思考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之一: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移到西欧大西洋沿岸。英国利用它处于大西洋航路中心地位的优势,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英国的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因此促使资产阶级要当权,要发展资本主义。这样导入新课,能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有一个最佳的心理状态。
2.展示目标(1—2分钟)
教师把本课的教学目标明白无误地展示给学生,进而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展示目标的手段要注意灵活多变,不要长期使用一种手段。展示目标的手段常用小黑板、纸条、表格、图片、幻灯等。
3.实施目标——开放、民主式教学(25—30分钟)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兼顾各种学习类型的学生,可以这样进行教学。
(1)语言形象,激发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对任何一种学习类型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根据内容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古论今”,增强艺术感。
(2)借助图示,加强空间感
在讲起义或战争一类的教材时,教师应尽可能地运用战争形势图,因为战争是离不开地理位置的。如果抛开地图,单靠讲解,纵使口才再好,讲得再生动,仍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使用自绘的地图,地图的绘制内容力求灵活机动、形象自然。例如,在讲秦灭六国时,可事先在黑板上画好战国七雄并立图,用手随时画出箭头,指向被灭国,同时让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述在自己的教材中画上箭头。最后,把一张写有“秦”字的大卡片贴在图的中央。此时,图中显示出秦已统一了六国,辽阔的中原大地已成了秦的天下。学生随着听教师的讲解去观察地图,去积极地思考,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较为深刻的、全面的历史表象。[1]
(3)引导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在讲解翻车、筒车内容时,可鼓励学生自己去做,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使用轴、传动链等机械零件。尤其是那些动觉学习者,自己做的虽然不是太好或者做不出来,但他们仍有“突然开窍”的感觉,他们感觉到历史知识与物理等其他知识是紧密相连的,历史学科并不只是“背”的学科,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了发明创造的火花。又如,在讲《中国历史》中“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事先准备几枚“大钱”,在讲到秦统一货币时把它拿出来,让同学们传看,让他们去看、去摸、去感觉,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圆形方孔钱的直观印象,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4)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如在讲诸子百家时可采用角色扮演形式,由学生分别扮演孔子、孟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孙武和孙膑7个历史人物,他们围绕“在社会发生根本变革的时候如何治理国家”这个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再现了那一时代的特定历史事实。这种方法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各学派主要观点的理解。尤其对扮演者来说,获益更深。特别是那些触觉、动觉学习者,通过角色扮演能牢记原来他们根本无法记住的历史观点。
(5)提倡合作学习,自由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一个自由讨论的时间。教师可巡视辅导,一方面检查督促学生自学;另一方面及时疏导学生的学习障碍,梳理和归纳学生的反馈信息,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实施做准备。
4.目标检测与强化(反馈矫正10—15分钟)
这个环节是本模式的“秋收”阶段,如果方法使用得当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将各种学习类型的学生均匀分成3个学习小组,训练时以组为单位搞知识竞赛。通常分三步:①听——由教师或学生出题目,请同学们回答;②看——看事先教师准备好的小黑板或目标检测题单,让同学们抢答;③写——让学生写题单或到黑板前来写。
最后,根据学生们的合作态度,评选最佳集体,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又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合作观,有利于同学间的互相帮助和共同进步。
5.课堂小结(2—3分钟)
回顾教学目标,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目的是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化,并总结本节课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小结时,逻辑性强的内容可由老师总结,而那些容易掌握、便于记忆的内容可引导学生自己去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