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

(二)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

乌申斯基曾讲过:“如果教育学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为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家,这和他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中十分重视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分不开的。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中研究过3700名学生,给每个学生都写了观察记录。可见,全面、系统地了解和研究学生乃是教师成功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前提。因为它不仅可以使我们克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并且可以使我们在教学中真正地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更好地培养人才。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全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从根本上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为此,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其一,了解学生总体的年龄特征,熟悉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学记》一书中曾提道:“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意在表明,教学应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并以年龄为标志。所谓学生的年龄特征,就是指一定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它不仅表现在身高、体重、骨骼、肌肉、神经系统等生理发展方面的不同特点,更重要的是在知觉、记忆、注意、想象、思维、情感、意志、兴趣、能力和性格等心理发展方面有显著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等规律,这是经过现代科学和教育实践证实的。认识并遵循这些规律,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遵循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当教师教授学生知识、技能和技巧真正切合学生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时,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无限的信心、高度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领会。

其二,了解学生个体的能力水平、学习态度和兴趣特点。伟大先哲孔子通过“视其所以”(观察学生的日常言行)、“观其所由”(观察学生所走的道路)、“察其所安”(考察学生的意向)、“退而省其私”(考查学生私下的言行)等方法,细致地了解和研究每一位学生的能力水平、学习态度和兴趣特点。此外,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主张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是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学习态度和兴趣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考虑到学生个性特征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因此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此外,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例如,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些男生对战争中所使用的先进武器很感兴趣,进而想探究科技发展的作用。还有学生对战争中罗斯福、丘吉尔等一些有影响的人物产生兴趣,想收集有关资料加以评论。了解学生头脑中的问题并注意帮助和引导学生自主解决,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条重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