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课环节
1.导课的基本要求
(1)目的明确,针对性强
导课应该针对的教学实际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指要针对教学内容而设计,使之建立在充分考虑了与所要学习的教材内容的有机联系的基础上,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其二是指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比如,通常采用的释题导课法。
(2)简洁明了,恰到好处
由于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导课又不是教学的重点,所以不宜在课的开头花费太多的时间。冗长、哆嗦、不得要领的开头,不但没有美感,而且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艺术性的导课必须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用最精练的语言达成事先要达到的目标。
(3)新颖有趣,能吸引人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吸引学生的注意。因此,具有新颖性的导课能够引起学生兴趣。
2.导课的形式与方法
(1)问题导课
即制造悬念,就是在学生心理上造成强烈的期盼,使学生产生急于求知的迫切心情。悬念、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设疑导课的启发功能,在导课时精心设计疑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学习西汉历史时,可以提问:知不知道苏武牧羊、张骞出使西域、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利用疑问、悬念将学生引导到要学的内容上来。
(2)故事导课
采用寓意深刻、幽默轻松或精彩的故事导课,是历史课堂中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上课之初先用一个与教材内容相关或相似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春秋争霸时,讲述“围魏救赵”;学习秦末农民起义时,引用“破釜沉舟”和“四面楚歌”。当然,故事导课宜短忌长,故事本身要能说明问题,教师还需引导分析,才不会使学生的注意局限于故事本身。
(3)温故导课
即利用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导入新课。它能较好地诱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相互联系,洞悉历史发展的线索。在温故的基础上接受新知,是个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便于理解和学习。如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首先引导学生共同回忆战前的局势:三个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三国轴心的勾结、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的推波助澜,大战的爆发如在弦上。由此导入新课,使学生在掌握历史内容的同时,了解前因后果。
(4)“诗歌、识图”导课
在学习文化史内容时,利用学生已学过的文学佳作(如一些优秀唐诗、宋词、元曲)作为课堂教学导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掌握了作品内容。此外,历史教材有许多精美图片,利用图片进行导课,既增强了直观效果,又有利于理解学习。
(5)释题导课
题目是文章的窗户,往往也是文章最精彩的概括。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这一标题,高度概括出了秦“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等几个特点。导入时抓住这几个要点释题,为学习课文扫除障碍,同时开宗明义,对学习掌握课文重点、难点内容有重要作用。
(6)激情导课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材内容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即教师导课时“披文入情”,以情真意切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以情育人的目的。如讲“戊戌变法”时,首先做提问式讲解,从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结果入手,痛陈战争产生的深远影响:一方面,《马关条约》的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另一方面,日本侵略得逞,又使帝国主义国家蜂拥而至,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灭种亡国之灾,怎么办?民族希望何在?谁来拯救?从当时的形势导入教学内容,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