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难点的确定

(二)历史教学难点的确定

依据上述分析,教学难点无论从哪个角度界定,其最终都落在学生学习难点上。也就是说,教学难点的确定,可以从形成学习难点的因素来进行,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针对学习内容,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与知识连接,或者时空距离较远,难以形成深入的感知与理解。从学生认知规律上看,学生获得新知识的顺序大致是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如果学生缺乏对学习内容的必要知识基础,就难以真正理解新的知识内容。比如,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一课时,由于学生缺乏对远古时代的认知条件,客观上的考古材料又十分有限,因而在理解远古人类历史时就非常困难。远古时代既没有较多的史料遗存,与现实生活又有着巨大的时空差距,对其的文字描述不仅大多限于推测与想象,且都抽象、难以理解。因此,该课的教学难点就是要帮助学生获得对远古人类生活的推测性认知,由此获得理解远古人类历史的学科方法。

第二,学生学习新的概念内容时缺乏相应的概念思维或认知基础,导致学生认知过程冲突或内容冲突,陷入认知困境。建构主义学习的相关理论认为,认知学习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应和平衡。对历史学习而言,学习新的历史内容时,学生需要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历史认知中,这就是同化的过程。当学生不能用原有历史知识理解新内容,或在与新内容顺应的过程中不能平衡协调时,就会产生认知障碍与困惑,形成教学难点。比如,《鸦片战争》一课的“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概念,学生对其较为陌生,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倘若不能补充相关的辅助性理解内容,就会形成教学难点。

第三,由知识迁移所产生的负迁移作用,也会形成教学难点。如上所述,学习历史知识内容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但学生在由已知向新知转化的认知过程中,未能做到合理性迁移,未能将相关的知识原理或概念运用于新的学习之中,由此产生教学难点。

第四,教材内容中综合性较强、时空跨度较大的历史问题,或理论抽象的概念性问题,非知识认知所能解决,也会形成教学中的难点。比如,初中《鸦片战争》一课从属于“近代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单元,其教材内容主要是从近代中国所面临的西方列强殖民入侵所带来的“外患”,以及由此引发的中国人民对其所做的“抗争”这一维度进行叙述的,而对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所带来的客观上的“被近代化”缺乏描述与呈现。由此,学生对近代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双重性缺乏理性认知,教学中容易形成情感冲突,甚至产生大的认知或情感难点。

第五,教师教学风格、专业能力与学生认知特点不匹配,或教师教学方式失当,也容易产生教学难点。比如,有些教师善于叙述却短于剖析,有些教师对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缺乏深入理解,转化于教学之中,都会对学生造成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