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空间观念的培养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有直接的、有间接的。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人类的活动都是以地理环境所提供的自然条件为基础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地理环境不仅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且改变了方式。历史教材对环境的表述,一是文字叙述,比如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表述:“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道路泥泞,无法前行,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律,戍守误期要被处死。”第二种是利用地图表述,也是最常见的。历史空间培养的方式很多,但是限于篇幅,在这里只介绍三种方式以供参考。
1.充分利用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的特点是简单、明确、形象,突出史实发生的空间、状态,它向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地理信息,进而使学生对历史进行准确的定位。
历史地图的种类:第一类为战争形势图,如在进行《三国鼎立》官渡之战的教学时,就是使用了该种类地图。第二类为疆域图,如《元朝疆域图》《秦朝疆域图》等。在使用疆域图时要注意古今地名、重要地点位置和边界。第三类是专项事件分布图,包括城市分布图、民族分布图、遗址分布图等。以城市分布图为例,它展现了某个时期国都或在政治、经济与文化方面有重要影响城市的分布图。如商朝某重要城市分布图,城市沿河流分布,都城从亳迁至殷,迁移方向是前往河流中下游,利于农业发展,减少了自然灾害。第四类为路线图,主要包括了行军路线图、交流路线图、交通路线图。第五类为水利工程图,比如《隋朝大运河》。
历史地图呈现信息丰富多样,在进行历史地图的使用时,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指导,提高学生识图、用图、绘图能力。根据历史地图的特点,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意阅读地图的名称,名称不仅反映历史地图的主体,还会透露出时间,时间的表达是历史地图的重要特征。同一地域因绘制时间的不同,在范围、色彩、名称上也会有变化。第二,要注意看图例,不同的符号代表不同的含义。第三,掌握地图的主体,地图表示的信息很多,但一定会有主次之分,解读战争形势图就要注意作战双方、作战地点、作战环境等。
教师使用历史地图进行教学时要进行引导,了解图中各种元素以及代表的具象意义。以初中教师教学中的《秦统一中国》一课为例,本课的讲解基本以历史地图为核心,将《春秋列国争霸图》与《战国兼并形势图》进行并列呈现,可看出原本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北戎等少数民族有的融为华夏族,有的向北迁徙,秦国的疆域不断扩大。通过历史地图的对比,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历史时间在此处留下了痕迹。在公元前221年,秦刚刚统一六国,第一次拥有如此广袤的土地,秦始皇该如何治理如此大的国家,内有新生政权需要巩固,外有匈奴虎视眈眈。秦始皇采用攘外必先安内的想法,先进行国家整治,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在地方设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最后再北击匈奴、修建长城。教师要善于结合、图文并茂,以地图来证明历史史实,利用各类实物附带的历史信息来丰富历史的描述,弥补文字单一表述的不足。
教师还要对地图进行深入探析。历史地图呈现的不仅仅是表面信息,还可能包含更深层的意义。教师对地图的解析,要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2.参观历史博物馆
依据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思维方式等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同学参加历史博物馆,那里呈现的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大量文物,可以让学生进行历史现场,直接感悟历史,进行历史想象,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历史博物馆除了可看的文物外,还能利用现代科技制作历史图景。在天津历史博物馆中,有流动性的《清明上河图》,里面的人物是活动的,服饰、建筑风格、风土人情展示得很清楚,学生观看之后就很容易学习宋朝的相关历史史实,这样的现代科技将学生带入了当时的历史时空。有不少历史博物馆引进VR技术(又称虚拟现实技术),VR技术利用计算机模拟出各种各样的环境,它是一种仿真系统,包含多种信息来源,它具有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使人仿佛置身于真实环境中。很多地区都引用此技术,尤其是博物馆通过引用此技术,尽可能地还原历史场景,学生进行观看、体验,对其历史空间观念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3.开发历史影视资料
现如今,中国的电视剧市场有很多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但是很多电视剧剧情与真实的历史相差甚远,不能作为历史素材进行开发与利用。除了影视剧,还有不少的历史纪录片,它接近历史原本面貌,对历史场景和历史事件进行最大程度的还原。教师经常使用的《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楚国八百年》《丝路》《大国崛起》等,根据不同的内容选取合适的片段,呈现具体场景。巧妙地利用历史纪录片,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吸引学生注意力,将历史画面直接呈现在学生眼前,对历史空间观念的培养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