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
2025年11月20日
第三节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要求英语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在这一目标下,如何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建构具有本土特色的英语教学理论体系,以指导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并达成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目标便显得尤为重要。
历经不断探索,我国英语教育曾出现八次高潮,一大批英语教育家不仅在教学理论上做了引入与整合的工作,还依照自身教学实境,以调查探究、实验教学等方式进一步发展甚至创生了新的中国本土的教学思想。这些研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张士一的外语情境教学理论、林语堂的意念教学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章兼中的“五因素十字积极教学法”、王才仁的“双重活动教学法”、李观仪倡导的“综合教学法”、李筱菊的“交际教学法”、张正东的“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王初明的“写长法”等,虽然不是完全采用中国本土的或者他们自创的教学理论,但他们对外来教学理论不是拿来式的套用,而是结合了中国的传统教学思想与教学实际,不仅有对异域教学理论的改造与批判,更有基于教学现场的创造性运用,是一种经过了对外来理论本土化过程后,在对教学理论探索的自我演进过程中的新生。
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整合这些英语教学理论在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的特点,可以归纳出一个由英语教学“学得”本质观、“以人为本”主体观、“工具与素养合一”目的观、“语文并行,精泛相生”内容观和“知行结合”过程观构成的理论框架,从而为英语教学体系的最终确立提供视角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