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验学习论
非正式学习没有具体明确的学习设计,它主要是指学生在非正式的时间和场合中所进行的经验性或偶发性学习。非正式学习大致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学习时间的随意性
非正式学习通常是指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利用碎片化时间所进行的学习活动。非正式学习可以是在下课以及在食堂用餐的间隙等,具有碎片化的特征。
2.学习地点的偶然性
非正式学习通常没有固定的场所和地点,一般以非正式场合为主,如上下班的公交车、咖啡厅等。
3.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元化的网络渠道扩充了非正式学习的学习形式。学生的学习突破了在课堂上单一听讲的限制,他们可以以各种移动终端设备与他人就学习问题进行交互,以此来达到自身学习及综合能力提升的目的。
4.知识来源的多渠道化
与传统的课堂讲授式不同,非正式学习的知识内容具有多元化,知识来源多渠道化的特征。非正式学习主要强调教师要通过合作以及相互交互等多种方式来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以此来发展学生的交际技能。
5.学习环境的协作性
学习者在生活中主要是通过人与人或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来获取所需的知识以及技能,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
6.学习方式的自主性
非正式学习是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自主开展的学习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对自身的学习进行有效监督和评价,目的是夯实自身的知识基础,增强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非正式学习中,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是积极主动的探索者,其自主发现和思考问题,有利于他们个性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此外,在非正式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心理环境更加自由,所处的学习环境更加富于个性化,交往环境更加注重协作交流,问题环境更富有想象的空间,评价环境更加多元化。身处这样的环境和氛围,更有利于学习者充分激发其潜能,提高其创新能力。
正式学习偏重于课程的学习,它可以使学习者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尤其是对结构比较良好的技能领域较为有效。非正式学习可以促使学习者在正式的学校生活之外,获得和领会到丰富、多样的信息和知识,从而拓宽视野、提高素质。所以,非正式学习的功用就是以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促使学习者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科学素养的形成,从而更好地弥补正式学习的不足。此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以及各种微型移动终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学习场所更加广泛化。学习者将非正式学习和正式学习有效结合,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创造无缝学习环境,实现泛在学习的理念。
非正式学习理论不仅为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英语口语课外学习活动设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为高中英语口语课外学习活动的实施和完善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价值。从根本而言,高中英语口语课外学习作为一种由学习者自我开展的学习活动,是非正式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设计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英语口语课外学习活动时,要结合非正式学习所注重的学习形式以及内容的多元化等特征,来构建具有良好协作式、交互式学习环境,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其通过交流研讨、协作共享等方式获取知识和信息,完善自身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