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胜任力

(一)全球胜任力

在英语教育中融入国际与全球视野,这是由经济而导致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国际化要求。OECD发布的阶段性工作文件《为了一个包容世界的全球胜任力》将全球胜任力定义为:从多个角度批判地分析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能力;理解差异是如何影响观念、判断,以及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能力;在尊重人类尊严的基础上,与不同背景的他人进行开放、适宜、有效的互动的能力。从上述定义看,全球胜任力包含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技能以及态度等三个维度,其内涵如下[2]

第一,知识和理解力与掌握。该维度代表了个体为应对全球化和跨文化冲突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所需具备的知识和理解力。对全球性议题的知识和理解力是指超越国家边界的最重要议题(比如气候变化、移民问题、贫困问题)的熟悉程度,以及对全球范围的议题、趋势和体系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能力、跨文化知识和理解力。同时,也指对跨文化互动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设计关于自身文化、他人文化和文化间共同点等方面的知识。

第二,技能。指个体为达到某一特定目标,进行复杂且有组织的思考或者行为的能力。例如,与来自其他文化或国家的人们进行恰当且有效的沟通;理解他人的想法、信仰和感受,并能从他人的视角来看待世界;为适应新的背景和情景,调整自己的想法、感受或行为;批判地分析和思考,以仔细检查和评估信息与意义等。

第三,态度。全球胜任力要求面对来自其他文化或国家的人抱有一种开放的态度,对文化差异有一种尊重的态度,具有全球意识,对自己的行为有一种负责态度。在全球胜任力框架下,对人类尊严和文化多元性的尊重被视为个体处理关于他人和世界信息的关键过滤器。

我国英语教育必须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知识和语用能力的同时,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全球胜任力。这种胜任力不仅是语言沟通能力,更是从多角度审视、分析、理解、评判并积极回应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能力;还包括要了解不同观念产生的历史、地理和社会文化原因,理解差异性对认知能力以及元认知策略的影响,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恰当、有效互动的人文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强调,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终身学习,终身学习也需要核心素养。终身学习的五大支柱即素养彼此关联,同时涉及生命全程与各种生活领域:学会求知,包括学会如何学习,提升专注力、记忆力和思考力;学会做事,包括培养职业技能、社会行为、团队合作和创新进取、冒险精神;学会共处,包括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同理心和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学会发展,包括促进自我实现、丰富人格特质、多样化表达能力和责任承诺;学会改变,包括接受改变、适应改变、积极改变和引导改变。终身学习依然成为核心素养的必备品质。

要在英语教育中融入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和发展。首先,因为一个民族的语言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学习和运用不同的语言,不仅可以满足交际需要,还能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理解人类的多元思维模式,客观理性地看待世界。其次,对国家来说,有利于国家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加强国际传播能力,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也是国家安全的需要。最后,全球胜任力也对多种技能提出要求,例如,要求学生用超过一种的语言进行交流,与来自其他国家的人进行恰当且有效的沟通,理解他人的想法、信仰和感受。以全球胜任力为基点通过英语课程培育学生的国际知识、国际能力和国际认识,应该是我国高中学生语言能力培育和评价体系建设的必要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