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境的内涵
1.四种基本的语境观
语言学中的语境概念几乎是包罗万象的,涉及语言知识(上下文),交际的时间和地点,说话的方式和话题,交际者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交际双方的文化、社会、政治背景等。纵观中外学者的语境观,大致有以下四种:
第一种观点,将语境理解为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语言因素,即上下文或前言后语。显然,这种将语境要素等同于语言要素的观点有失偏颇,口语交际是在语境多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仅局限于语言要素是远远达不到交际目的的。
第二种观点,将语境理解为情境。这种观点的缺点则在于对语境的理解过于狭隘,情境对于口语来说固然重要,但是参与者的语言能力、共知信息、共同的文化知识背景对口语交际的顺利进行与实现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见,情境仅仅是语境多个要素中的一个,情境与语境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绝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以偏概全,不能将语境简单地理解为情境。[3]
第三种观点,将语境理解为语言、情境和个别统觉基础(指交际双方共知的情况和生活经验)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是在口语交际中最为活跃,起着重要作用的三个要素,但该语境观仍具有片面性,因为它将参与者的文化因素等排除在外。
第四种观点,将语境理解为语言、情境和参与者三个因素。其中参与者可分为主观因素(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性别特征、情趣、心境等)和社会因素(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这种语境观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对话语产生影响的所有因素,包括语言和非语言因素。
2.语境的概念
国内外众多的语言学家对语境的概念,给出了各自的界定。他们为我们描述了语境的基本概貌,使我们对语境的概念形成了基本的认识。
学者韩礼德用“语域”来解释语境,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学者莱昂斯认为,语境是个理论的建构体,它是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语言事件中的参与者有影响的,并且能系统地决定话语的形式、恰当性及意义的所有因素;学者维索尔伦把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其中交际语境又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因素;我国的语境研究先驱陈望道先生认为“语境”是指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何如;王建平将语境定义为交际过程中语言表达式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客观环境因素。
尽管学者们对语境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语境的认识从宽泛到细化,从静态到动态,涵盖了语境的属性、对象及功能。语境采用综合性的观点,即语境是言语交际的环境,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各种现实的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