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具体评价的实施

第三节 英语教学具体评价的实施

核心素养观下的人才培育,关注点不仅在学生语言能力的掌握,通过语言学习,培育学生的自身素养和终身学习观是进入21世纪后教育界所关注的问题。语言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且各有其优势与劣势,因此如何将不同的评价方式互补互用,形成合力,避其短而扬其长,使其共同发挥作用,是当前英语能力评价方式革新的焦点之一。我国目前实行的学生英语能力评价有:学期课程评价以及包括学期末、毕业等在内的终结性评价,前者属于过程性评价,评价内容囊括了学业情况、课程表现、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后者则注重甄别与选拔的双重属性,通过综合成绩考核形成成绩的梯度排序,从而完成甄选。这两种评价的结合基于达到教学的目标与要求,公平地评价学生,在实施过程中,两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注重评价方式的多维组合。

目前,我国对英语能力与学业测试的形式采取各种措施进行革新与完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在各类外语能力考试中,标准化试题依然占有很大比例,且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这使得完整的语言被切割成许许多多互不相连的小块,致使语言支离破碎、脱离语境、脱离语义,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其次,形成性评价流于形式,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且成绩形成方式单一,形成过程不完整、不严谨。再次,形成性评价的考评材料与结果管理复杂,耗时耗力。最后,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给学生的反馈功能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特别是形成性评价在学生毕业考试以及升学考试中并没有发挥积极作用,在学生求职与就业中发挥的效力也不显著。[3]

但是,英语能力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形成性评价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而终结性评价需要在测试形式、标准、维度方面再提升。基于此,我们认为英语能力评价的评价方式应当是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职业发展需求相结合、毕业升学考试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并且在形成性评价中使用多元动态评价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