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学生情况

(一)了解学生情况

老师可以通过听力测试、小组讨论、个别访谈以及问卷等形式,重点调查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听力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困难和目前已经在使用的策略。老师应首先了解他们英语听力的实际水平,如进行无准备的听力测试,可以从卷面上看出他们的听力水平。接下来组织小组讨论会,让他们汇报哪些内容听懂了,是怎么听懂的,哪些没有听懂,听不懂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这种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听力过程的认识,增强他们使用听力策略的意识。测试之后,老师还可对学生进行个别访谈或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听力理解中的障碍和他们已经在使用的策略。

在母语环境下学习英语,学生英语听力理解方面的阻碍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听力材料本身的特点

听力材料的发音规则,如语音、语调、语流、语速、单词重音、语句重音、音的省略与同化、连读等因素,均影响听者对听力内容的理解。其中,语速是影响听力的重要因素,如果语速过快,听者来不及反应,或理解速度与记录速度跟不上听力材料的速度,必然影响听者理解话语的意义;反过来,语速过慢会给人以不真实的感觉,使听者产生心理上的障碍或厌倦情绪。

2.学生听力习惯问题

由于部分学生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存在不良习惯:有的试图把每个单词、每个句子都听懂,一遇到不理解的单词或句子就停下来思考,因而跟不上录音的速度;有的学生不能直接用英语理解听力材料,而是借助母语,中间要经历一个心译过程;还有的学生在听力过程中抓不住关键词的意义,因而难以把握所听材料的基本思想及主要内容。

3.文化背景知识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英语必须具备一定的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知识。不少学生因不了解英语本族语者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及生活方式,在听力理解中会遇到某些障碍。如两篇难度相当的听力材料,一篇介绍我国的中秋节,另一篇介绍西方的万圣节,前者听起来较容易,因为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学生非常熟悉,有助于其理解;而后者听起来较难,因为学生对万圣节了解不多,理解起来就有困难。

4.语言意识问题

语言意识的内涵较难界定,但具体来讲,我国高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下面几个方面的意识:语音、语调意识,即不能把握词句重音、升降语调的变化所隐含的意义;语块意识,即不熟悉如何根据语法规则将长句子划分成语块去听,以减轻记忆负担;语篇体裁意识,即不知道不同类型的语篇如何开头、展开、结尾等,或不知道语篇段落的首句如何预示段落内容;语用意识,即不能推断表面上答非所问的语句的内在含义。这几个方面意识上的薄弱严重阻碍了学生对听力进程以及所听内容的推断与理解。

5.心理情感因素

听力理解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当听者情绪处于紧张的状态时容易产生恐惧感。语言基础较差的学生会对听力缺乏信心,在听力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无形中为自己设置了阻碍信息输入的屏障,因而不能有效地加工处理输入的信息;有些学生一遇到不理解的单词或句子就焦躁不安,这也会严重影响其对听力材料的理解。

在调查学生英语听力中的障碍的同时,老师还可以通过讨论、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他们目前已经在使用的听力策略。事实上,在听力理解过程中,部分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已经能运用自己关于世界的知识以及所学语言的知识来猜测词义,利用词汇、句法及视觉上的支持来推断所听短文的内容;或者在听的过程中主动记笔记,借助语音、语调、时态、词序等线索判断说话人的身份、态度等,或者进行互动交流,在即时解码时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或默默地与作者或说话人进行“听—想—说”的意义协商,最大限度地获取短文或对话的主旨大意。

当然,学生在听力理解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远远不止以上几个方面,而且会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抱怨自己整体英语语言水平较低、记忆能力较差、平时练习听力的机会少、知识面狭窄、不熟悉听力内容、某些词汇和习语的意义较难把握、不知如何集中精力倾听以及不会判断说话人的交际意图等;有的学生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动机,或仅注重阅读而放弃提高听力的努力。但是具有良好学习动机的学生却在尝试使用各种策略,力图克服这些听力障碍。因此,在进行听力策略训练之前,老师应重视了解学生情况这一环节,以便更好地选择下一步要训练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