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的“工具与素养合一”目的观
我国英语教学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教学目的。教育部颁发的第一个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英语教学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借助词典帮助,阅读并了解简易的英语读物和通俗文章,教给学生掌握将来进一步学习英语、利用英语所不可缺少的一些知识、技能和技巧。这一目的显然重在对语言工具性目的的设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英语教学改革力度,英语课程标准的制定成为教学改革的先声,决定了英语教学的走向。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宽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任务对英语教学工具性目的和人文性目的进行了较全面的综合,但在以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核心的结构体系中,外语教学的工具性目的仍占重要位置。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图正是在这一文件指导下进行的。该图完整体现了工具与素养功能合一的英语教学目的观。从工具功能角度,语言能力要求学习者能获得并整合运用各种语言的技能,而文化意识维度要求学习者能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递意义与跨文化沟通的活动;从素养功能角度,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都将对人的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有具体要求,如具备辨析、分类、概括、推断等思维品质,获得主动拓宽学习渠道、掌握各项学习策略的学习能力等。
“工具与素养合一”的教学目的观也体现在不同时期本土外语教育家们对教学法的探索上。学者陆殿扬在对民国十年前后的我国青年学习英语的目的做了实地调查后,认为国人学习英语的目的大致说来可分直接的目的和间接的目的两大类,这一目的观虽以实用性目的为主,但对间接教学目的的关照依然体现了工具与素养合一的朴实思想。
张士一作为当时外语课程标准起草人之一提出,中等学校外语教学目的有三个:一是使学生得到一种职业上应用的才能;二是使学生得到一种研究高深学问的工具;三是引起学生对于西洋文学的兴趣。这一教学目的的设定既包含了使学生得到职业应有才能和研究学问的工具性目的,又包含了引起学生西洋文学兴趣,提升学习者文化意识的素养性目的。
学者李筱菊对交际教学法有深刻探究,但多数人认为她的交际教学法在教学目的上是典型的工具论,因为李筱菊强调“语言是交际工具”。事实上,这是对她的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误解。李筱菊认为,交际是包括人与人之间一切思想感情的相互交流,交际本领的获得需包含“有所知(知识)、有所会(技能)、有所能(能力)”三个方面,而在考核学生时应检查学生的理解过程,而不是检查学生的理解结果。
无论是对“交际”一词的界定,还是对学生能力和理解过程的重视都体现了李筱菊对外语学习工具与素养目的的肯认。
这些教学法虽然在教学目的的侧重上有所差异,但他们对外语教学的工具性目的与素养性目的有着基本一致的看法。作为学校学习的科目,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目的在于打好“双基”,实现“工具”功能,为后续阶段的学习和文化交流奠定基础;而作为一门语言,英语教学包含对学习者语言知识与文化素养的促进和提高,是作为人文学科的语言教学最基本的目的。综合来看,我国的英语教学探索在教学目的上体现了工具与素养合一的特点,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对英语教学的运用性目的与素养性目的也进行了重点诠释。英语教学理论在教学目的的设定上无疑应结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性,以英语教学实践为基础,进一步制定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综合型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