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听力策略训练
传统的英语听力教学往往以老师为中心,以语言形式为基础,听力理解过程常常被误认为是被动的、不可教的。大多数老师认为,只要提供足够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通过融会贯通等途径,学生的听力水平就会有相应的提高。然而,大量研究表明,听力理解是学生个体的记忆能力、概括能力、预测能力、语言转换能力的综合表现和应用过程;是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参与的过程;是语言信息解码和意义重构相结合的复杂认知过程。学生的语言熟练度越高,运用听力策略的能力就可能越强。国内外众多研究者强烈呼吁听力老师应加强策略训练意识,努力培养学生对听力策略的使用能力。这是因为,策略意识及策略地有效使用能大大提高语言学习的成功概率,有助于学生把握学习过程,减少他们学习中的困惑和焦虑,保持学习热情,甚至改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动力。这就要求老师在英语听力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有目标、有步骤地进行听力策略训练。[3]
但是,采用什么样的训练方式,运用什么训练模式,这是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当然,听力训练方式与模式的选择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如国家的教育政策,地方教学环境,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语言水平、认知风格、教育文化背景、对策略训练的看法等,尤其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听力老师策略训练理念和原则的影响。
从语言教学与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老师首先应该提高策略训练意识,认识到听力学习策略训练是使学生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需引导学生做好准备,接受听力理解策略指导。也就是说,策略训练不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简单应付了事,而应被视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的英语听力学习的手段。另外,不能走极端,不是所有的听力课堂教学都必须建立在策略指导的基础之上,更不能因为过于注重策略训练而忽略了大量真实听力材料的输入。
但是,加强策略训练意识有时可能导致某种错误观念,即认为听力学习策略是灵丹妙药。而事实上,策略训练固然能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但不能替代英语学习本身。英语学习需要花时间、下苦功,即便掌握了学习策略,也不能改变英语学习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本质;况且,成功学生使用的策略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策略会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时的忧虑程度等方面的因素也会导致策略使用的差异。听力策略训练种类的多少和频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应取决于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任务的难度。需要强调的是,有些策略是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如果老师把所谓好的策略不加区别地向学生介绍,策略训练效果也不一定理想。
认识到以上几点以后,老师在实施策略训练前还要做好动员工作。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策略训练的强烈愿望,即策略训练必须以“我要学好英语”为前提。缺乏这方面的动机,再完美的策略训练课程也不会收到理想的成效。此外,正式训练前应尝试性地进行一些策略训练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策略指导的价值,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运用策略的益处,知道何时运用何种策略是有效的。
有了上述基础,再精心考虑如何设计策略训练的方案,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听力策略训练应从何处着手呢?
听力策略种类繁多,严格来说没有穷尽,但从各类策略的作用和目标来看,策略训练应从社会情感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入手。众所周知,英语听力理解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学生的情感因素对学习效果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如果没有情感上的积极作用,即使有良好的学习潜力,学生的积极性也难以调动起来。具体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动机,学生的学习目标就不明确,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对英语听力学习缺乏自信心,学习进步就会较慢;在听的过程中,如果情绪处于紧张或厌倦的状态,就会产生对抗心理,难以听懂任何内容。因此,在听力策略训练前,应该帮助学生把握好各种情感因素,鼓励他们既大胆尝试有用的听力策略,又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元认知策略虽然并不直接涉及英语听力活动,而是要通过其他认知策略的使用来影响听力过程,但它却能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调整学习策略、检验学习效果、评价学习效率以及激发听力自主意识,从而对听力活动的组织和安排发挥有效的作用,即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为最终目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听力策略训练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把听力学习策略传授给学生。教给学生策略的目的是使其具有“一双更加实际的眼睛、一对接受能力更强的耳朵、一条更加灵活的舌头、一颗更加专注的心和一个反应更加灵敏的大脑”。可见,听力策略训练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更有成效地提高英语听力理解水平。因此,策略训练的方式与模式都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语言水平、教育背景和心理状态来设定,训练活动的设计与材料的选择应围绕学生如何认识策略、理解策略、使用策略等实际需要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