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建构观
活动理论最先由维果茨基提出,他表明活动是影响学生知识技能内化的关键因素。活动作为活动系统分析的基本单位,主要由主体、共同体、工具以及规则等成分构成。
第一,学生在活动中充当主体的作用,是教学设计的实践者。活动理论注重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认知及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等特征的分析,通过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程度的分析,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以及策略,确保活动开展的有效性。
第二,客体主要是指是学生在参加学习活动的阶段中所预设应该要实现的目标。活动目标的具体设计大多具有相同的标准,但也要根据活动主体的差异,因人而异。在活动中,对活动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是确保其有效开展的关键。
第三,共同体指的是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活动的其他成员,如教师以及教务工作者等。他们大多是通过相互协作以及交互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合作及表达技能的增强。
第四,工具主要是指教学硬件设施以及真实的教学情境等活动要素。它注重当前网络技术以及真实的学习环境对学习活动的推动作用。
第五,规则对活动主体和客体关系起着协调的作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遵守活动的基本规则,明确自身在活动中的作用,以此来促进活动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第六,不同的活动主体由于分工不同,他们在活动中通常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教师及教务人员主要是充当活动创设者以及监督者的角色,学生则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不同的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分工不同,来完成相应的活动任务,实现自身的活动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促进整个活动的开展。
活动建构观强调在学生主体活动中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即通过个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通过活动来实现知识经验的增长。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以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自身的活动对现实的客体进行直接接触、动手操作等,从中获得关于客体的直观信息,同时在头脑中不断进行分析以及综合等,从而建构起关于客体及其活动的知识经验。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这种学习符合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学习需要,易引起学习者对于学习本身的关注,体现学习者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活动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学习者强烈的情绪体验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活动。
这种学习是在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探索以及体验的自主活动过程中实现和完成的,易于建构对知识深刻的、丰富的理解,使学习者获得成功和愉快的内心体验。由于活动具有“双重转换性”,外在的客观对象(学习材料)可以由经主体的活动“内化”为主观经验,主体的主观经验(包括情感体验、心理机能等)也可同时“外化”为活动态度、动作方式以及技能等,影响和改变活动对象,进而影响和改变自身。
另外,活动过程可以更好地呈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对知识产生过程的重演、再现,不仅利于学生进行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有效建构起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探索和占有镌刻于知识中的人类智慧,即人的价值观、活动方法和认识能力等。
活动理论的外在活动设计表现形式以及其强调的学习活动设计等要素,为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英语口语课外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教师在高中英语口语课外学习活动的设计中,应该注重分析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以及知识技能基础等关键因素。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实际水平,确定合理的活动目标,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开展英语口语课外学习活动。另外,教师在高中英语口语课外学习活动过程中,要积极利用网络技术,为活动成员构建科学合理的活动流程以及评价体系,并合理运用数据统计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数据分析,以此来对活动内容以及形式等活动要素进行调整以及创新,确保活动设计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