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
1.两汉时期东汉时期的华佗,创造了“五禽戏”,模仿虎、鹿、猿、熊、鹤的姿态进行运动,可以疏通气血,帮助消化,运动筋骨,防病祛病,延年益寿。其另一伟大贡献是在外科手术中使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对外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晋隋唐时期西晋王叔和著《脉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对脉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东晋葛洪著《肘后方》,所载方剂简便效廉,对各科疾病,尤其是急性传染病有详细论述。南北朝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在各论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整理、补充了《神农本草经》,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隋朝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是关于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症状的医学巨著,是现存第一部病源病候学专著。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尤其重视妇女和小儿疾病的治疗;本草学的代表作是《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由苏敬、李勣主持编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总结了唐代以前的药学成就,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3.宋金元时期宋代陈无择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阐述了“三因致病说”,把复杂的病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大类,发展了张仲景的病因学说。宋代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系统论述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出了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辨证方法。金元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学术争鸣活跃,临床分科逐渐形成。其时有四大医学流派,即刘完素的“寒凉派”、张子和的“攻下派”、李东垣的“补土派”和朱丹溪的“滋阴派”,从各个侧面丰富了医学内容,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方药方面,《太平圣惠方》载方16 834首,是一部理法方药内容丰富的方书;《圣济总录》载方近20 000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由宋代政府出版的“管药局”配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北宋唐慎微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收集大量宋代以前的药学资料,使这些宝贵的资料得以保存。
4.明清时期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字东璧)所著《本草纲目》是一部重要的药学巨著,载药1892种,附图11 000余首,对药物首次采用自然分类法,奠定了植物学的基础,先后译成拉丁、英、法、俄、德等十多种文字,对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李时珍亦被认为是世界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朱橚著《普济方》,载方61 739首,是对明代以前方书的一次总结,目前仍是载方数量最多的方书。
清代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全书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达761种,补充了《本草纲目》的不足,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明清时期温病学派有很大的发展,涌现出许多温病名方,如清代吴瑭著《温热条辨》,清代王孟英著《温热经纬》等。
5.近现代近代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中西医由于理论体系不同,在长期争论中,中西医在学术上逐渐沟通。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其内容多为生动详细的实践记录和总结,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中西医学汇通的专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医药学出现了飞跃的发展。一方面积极整理古代医籍等文献,挖掘和继承传统中医学宝贵经验,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历经10年编纂的《中华本草》共收载中药8980味,以及藏药、蒙药、维药、傣药、苗药共约2000余种,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另一方面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药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如中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针灸对中风后遗症的康复;中药提高肿瘤病人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期,减少放、化疗的不良反应;小夹板局部外固定治疗骨折等均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