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炮制

二、炮制

炮制,古称炮炙、修治、修事等,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剂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中药炮制的目的有: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劣性和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改变药物性能或功效,适合病情需要;改变药物的形状,便于贮藏和制剂;纯净药物,保证药材品质和用药准确;矫臭、矫味,利于服用。

中药炮制的方法有: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及其他制法等,见表7-1,其中炒黄、炒焦、炒炭、蜜炙、酒炙、醋炙是最常用的炮制方法。

表7-1 常用炮制方法

1.炒黄(包括炒爆)将药物置加热容器内,用文火或中火炒至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种皮爆裂,并逐出固有气味称为炒黄(或炒爆)。

炒黄的目的:增强疗效、缓和药性、降低毒性,并能破坏某些药物中的酶,以保存苷类成分。

代表药材:决明子、槐米、莱菔子、王不留行、牵牛子、牛蒡子等。

2.炒焦将药物置加热容器内,用中火或武火加热,不断翻动,炒于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并具有焦香气味时称为炒焦。

炒焦的目的:增强疗效或缓和某些药物的性能。

代表药材:山楂、槟榔、栀子等。

3.炒炭将药物置加热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不断翻动,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内部焦黄色或焦褐色时,称为炒炭。须注意“炒炭存性”。

炒炭的目的:使药物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

代表药材:乌梅、荆芥、蒲黄、干姜、地榆等。

4.酒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酒拌炒的方法称为酒炙法。具体操作分为先拌酒后炒药和先炒药后加酒。

酒炙的目的: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增强活血通络作用;矫臭矫味。

代表药材:黄连、大黄、当归、川芎、乌梢蛇、蕲蛇等。

5.醋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米醋拌炒的方法称为醋炙法。具体操作分为先拌醋后炒药和先炒药后加醋。

醋炙的目的: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降低毒性,减少副作用;矫臭矫味。

代表药材:乳香、没药、柴胡、香附、玄胡、大戟、甘遂、五灵脂。

6.蜜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炼蜜拌炒的方法称为蜜炙法。具体操作分为先拌蜜后炒药和先炒药后加蜜。

蜜炙的目的: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增强补脾益气的作用;缓和药性;矫味和消除副作用。

代表药材:百部、款冬花、紫菀、枇杷叶、黄芪、甘草、麻黄等。

中药的采制对临床安全、有效用药及药物的制剂、运输、贮存的方面均有重大影响,其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科学道理,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加以利用。

[要点:炮制方法,代表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