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气五味

一、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包括性质和滋味两个方面。药物的实际性能与药物的性味有着密切联系,是药物治病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一)四气

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是对药物治疗寒热病症作用的概括,反映药物影响人体寒热病理变化以及阴阳盛衰的作用性质。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或凉;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或热;寒与凉为同类,凉次于寒;温与热同类,温次于热。

根据寒热程度的不同,有的药物还标以大热、微温、微寒、大寒等。此外不少药物对机体寒热变化无明显影响,不偏寒热,称为平性。实质上平性仍有偏温或偏凉的不同,并未超过四气的范围,所以一般不称五气,仍称四气。

临床上治疗阳热证一般用寒凉药,治疗阴寒证一般用温热药,即“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神农本草经》),“治寒以热,治热以寒”(《素问·至真要大论》)。对于寒热错杂之证,则应寒药热药并用。对于真寒假热之证,当以热药治本,必要时佐以寒药;对于真热假寒之证当以寒药治本,必要时佐以热药。

[要点:四气的名称及功能]

(二)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五味不仅反映药物的真实滋味,更重要的是指药物治疗病证的某些作用。除上述五种外尚有淡和涩两味,一般将淡附于甘,涩附于酸,不另立,仍称五味。

1.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一般适用于治表证、气滞及血瘀之证,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红花和川芎活血化瘀等。此外一些芳香药还有化湿、开窍和辟秽等作用。

2.甘能补、能缓、能和,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等功效。一般用于虚弱病证、脾胃不和、拘急疼痛等症。如人参和黄芪补中益气,熟地黄补血滋阴,大枣调和脾胃,白芍和何首乌缓急止痛,甘草和蜂蜜调和诸药等。此外还有甘能减毒之说,尚可用以表示解毒作用。

3.酸(涩)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生津止渴等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出血等滑脱病症。例如,山茱萸和五味子涩精敛汗,龙骨和牡蛎敛汗涩精,五倍子和赤石脂能涩肠止泻。历来习惯将实际滋味酸(如乌梅、五味子等)的标以酸味,而不酸的则标以涩味(如龙骨,牡蛎等)。

4.苦能泄、能燥、能坚。泄有通泄、降泄、清泄之分。泄有通泄,如大黄泻下通便,用于热积便秘;有降泄,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枇杷叶除能降泄肺气之外,还能降泄胃气,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有清泄,如栀子、黄芩清热泻火,用于火热上炎等证。燥指燥湿,用治湿证。温性苦味药,如草果与苍术芳香化湿。寒性苦味药,如黄连和黄芩清热燥湿。坚指坚阴,实为泄火存阴。

5.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或泄下通便等作用。多用于瘰疬痰核、瘿瘤痞块及热结便秘、大便燥结等病症。如昆布和海藻软坚散结,鳖甲软坚消癥,芒硝泻下通便等。很多标注咸味的药物,多指其来源于海生药材的实际滋味。

6.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等作用。多用于水湿停蓄所致的泄泻、水肿、小便不利等病症,如茯苓、猪苓和薏苡仁的渗湿利水等。

五味的作用,只是反映性能的一个方面,或某类药或个别药的作用特征。多数药物具有几种味,因此针对具体药物,应当综合该药的其他性能特点,才能全面准确认识药物的功效。

[要点:五味的名称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