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有目的地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的变化来诊察了解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望神
望神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疾病轻重和预后的方法。神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指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二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望神应重点观察意识、眼神、面色、表情、呼吸、语言、动作和反应等方面,尤应重视眼神、神情、气色的变化。
1.有神又称得神,是精气神充足的表现,临床表现为神志清楚,表情自然,目光明亮,言语清晰,面色荣润,呼吸平稳,动作灵活,反应灵敏,体态自如。在病中,则虽病而正气未伤,是病轻的表现,预后良好。
2.无神又称失神,是精气神衰亏的表现,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表情淡漠或呆板,目光呆滞,言语不清,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呼吸气微或喘,反应迟钝,动作失灵,强迫体位,甚或猝倒,目闭口开,手撒遗尿等。失神是脏腑功能衰败的表现,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3.少神是轻度失神的表现,介于有神和无神之间,神气不足,临床表现为精神不振,健忘困倦,声低懒言,怠惰乏力,动作迟缓等。多属心脾两亏或肾阳不足。少神常见于虚证病人,较为多见。
4.假神是垂危病人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称为“残灯复明”“回光返照”。如原本已失神,突然出现意识清醒,目光转亮而浮光外露,言语不休,语声清亮,想见亲人等,是阴阳即将离决的危候。
(二)望面色
望面色是通过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的一种望诊方法。通过望面色可了解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病性的寒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病色可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审察面部的色泽变化,又称“面部五色诊”。
1.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2.赤色主热证、戴阳。
3.黄色主脾虚、湿证。
4.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5.黑色主寒证、血瘀、痛证、肾虚和水饮。
(三)望形态
望形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形体与姿态以诊察疾病的一种方法。
1.望形体主要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等以了解脏腑气血的盛衰和体质的强弱。形体强壮者,抗病力强,不易患病,有病易治,预后好;形体衰弱者,抗病力弱,患病后预后较差。肥胖者和瘦削者亦非正常。形胖食少,肉松皮缓,经常神疲乏力者,多属形盛气虚,是阳气不足,多痰多湿的表现。形瘦食少,是中气虚弱;形瘦食多,为胃火炽盛。故有“肥人多痰,瘦人多火”之说。
2.望姿态主要观察病人的动静及与疾病有关的体位变化。
“阳主动,阴主静”,凡动者、强者、仰者、伸者,属表、阳、热、实;凡静者、弱者、俯者、屈者,属里、阴、寒、虚。
(四)望头面五官
望头面五官包括望头、发、五官、皮肤等。
1.望头与发主要了解肾气和精血的盛衰。小儿头形过大或过小,伴智力不全者,多因先天不足,肾精亏损。小儿囟门凹陷,多因津液损伤,脑髓不足;囟门高突,多为热邪亢盛;囟门迟闭,是为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无论大人或小儿,头摇不能自主者,皆为肝风内动之兆。
2.望目目为肝之窍,心之使,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目之病变不仅关系到肝,也可反映其他脏腑的病变。
3.望耳耳为肾之窍,手足三阳之脉布于耳,耳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望耳应注意耳的色泽、形态和耳内情况。
4.望鼻鼻为肺之窍。望鼻主要是观察鼻之颜色、外形及其分泌物等变化。
5.望口唇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胃经之脉环口唇,故望口唇,可诊察脾胃的病变。
6.望齿龈齿为骨之余,龈为胃之络。望齿龈主要是观察其色泽与形态的变化。
(五)望皮肤
正常人皮肤微黄透红,柔润光滑,富有弹性。望皮肤应注意观察色泽、形态的变化。
1.望形色皮肤枯槁无华,皱缩无弹性,为津液耗伤或精血亏损;皮肤粗糙如鱼鳞、松树皮,触之棘手,肌肤甲错者,为血虚挟瘀;皮肤、面目、爪甲皆黄,为寒湿阻遏,胆汁外溢肌肤;皮肤肿胀,皮薄光亮,按之凹陷,为水肿。
2.望斑疹斑和疹均是全身性疾病反映于皮肤的一类证候。斑色红,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下,摸不应手,压之不褪色;疹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摸之碍手,由于病因不同可分为麻疹、风疹、隐疹等。
(六)望舌
望舌又称舌诊,是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用以诊察了解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
望舌,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舌质,也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反映脏腑气血盛衰。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所生,反映疾病的性质、病位的深浅、体内津液的情况、疾病预后等。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体大小适中,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舌和脏腑通过经脉相联系,脏腑病变,可在舌质和舌苔上反映出来。舌的舌尖、舌中、舌根、舌边分属于心肺、脾胃、肾、肝胆等脏腑,如图4-1所示。
图4-1 脏腑病变对应舌位置
望舌应在充足的自然光线下进行。病人可取坐位或仰卧位,面向光源。伸舌时应尽量张口使舌体充分暴露,将舌自然伸出口外,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观察舌象,一般先看舌质,再看舌苔,观察部位一般先看舌尖,再舌中、舌侧,最后看舌根部。望舌时间不宜过长,可重复望舌。望舌还应注意“染苔”和其他假象。
1.望舌质主要观察舌质的颜色、舌形、舌态等方面的变化。
(1)望舌色:即舌质的颜色。一般可分淡红、淡白、红绛、青紫四大类。
1)淡红舌:舌体颜色淡红润泽,为正常人气血调和的征象。
2)淡白舌:舌色比正常舌色浅淡,主虚证、寒证,可见于气虚、血虚或气血两虚、阳虚等。
3)红绛舌:舌色较正常舌色红,呈鲜红色者,称为红舌;舌色深红者,称为绛舌,主热证。舌色愈红,热势愈甚。
4)青紫舌:全舌呈均匀青色或紫色,或在舌色中泛现青紫色,主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停。
(2)望舌形:即舌体的形状,包括胖瘦、老嫩、芒刺、裂纹等异常变化。
1)胖大舌:舌淡白而胖,主脾肾阳虚、痰湿内盛,多与胖大舌同见。舌深红而胖,主心脾热盛。
2)瘦薄舌:舌瘦小而薄,主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
3)苍老舌: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主实证。
4)娇嫩舌:舌质纹理细腻,其色娇嫩,主虚证。
5)芒刺舌:舌乳头增大,高起如刺,摸之刺手,主邪热内结,舌尖有芒刺,多为心火亢盛;舌边有芒刺,多属肝胆火盛;舌中有芒刺,主胃肠热盛。
6)裂纹舌:舌面上有裂沟,主精血亏损。亦见于健康人,称先天性舌裂。
(3)望舌态:即舌的动态,包括痿软、强硬、震颤、歪斜、吐弄和短缩等异常变化。
2.望舌苔主要观察苔色和苔质的变化。
(1)望苔色:即舌苔之颜色。苔色的变化主要有白苔、黄苔、灰黑苔三类,临床上可单独出现,也可相兼出现。
1)白苔:主表证、寒证。
2)黄苔:主热证,淡黄苔为热轻,深黄苔为热重,焦黄苔为热极。
3)灰黑苔:主里热、里寒之证。多见于热极伤阴,阳虚阴盛或肾阴亏损,痰湿久郁等证。
(2)望苔质:苔质即舌苔的质地、形态。主要观察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落等方面的改变。观察苔之厚薄可以了解病邪的深浅、病情的轻重,薄苔为正常舌苔或病邪在表;厚苔为病邪入里,病情较重。观察舌苔的润燥可以了解津液的盈亏,苔面水分过多为滑苔,多见于寒湿、水饮;舌苔干燥,望之干枯为燥苔,多见于津液不足。观察舌苔的腻腐,可以了解体内湿浊及胃气的盛衰,腐苔多见于食积胃肠或痰浊内蕴;腻苔多见于湿浊、痰饮、食积。剥落苔多见于气阴两虚。
[要点:望神、望面色、望舌的内容]
(七)望排出物
望排出物是观察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如痰涎、呕吐物、二便、涕唾、汗、泪、带下等。通过审察排出物的色、质、形、量等变化,以了解有关脏腑的病变及邪气性质。一般排出物色白清稀,多为寒证、虚证;排出物色黄黏稠者,多为热证、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