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天人相应的阐释、五脏系统的建立、五脏生理联系的认识、五脏病机传变的辨析、诊法辨证的确定、立法遣方指导等,均与五行理论有直接联系。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特性及其相互关系

1.说明人体与自然的统一关系五行学说将人体的脏腑组织及情志精神等配属五行,并在将自然与人体的五脏系统联系起来,同一行的事物之间相互感应,如五方中的东、五季中的春、五气中的风、五味中的酸、五色中的青、五化中的生、五音中的角等,均属木行,与肝系统联系。这样就将五行中属同一行的自然现象与人体中的五脏系统联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2.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中医依据肝、心、脾、肺、肾五脏的生理功能特性,将其分属五行。在此基础上,又将与五脏相应的腑、官、体、志、神、液、华等分属于五行,从而建立起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五行——五脏系统,如五脏之肝、五腑之胆、五官之目、五体之筋、五志之怒、五神之魂、五液之泪、五华之爪等均属木行。其他四脏以此类推。

3.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五脏的五行归属不仅可以阐明其生理特性,还可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理论,说明五脏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关系是:肝木生心火,肝藏血济心;心火生脾土,心之阳气温脾;脾土生肺金,脾健运益肺;肺金生肾水,肺金清肃下降以助肾水;肾水生肝木,肾之藏精养肝之阴血。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是:肾水克心火,肾阴上承制约心阳;心火克肺金,心阳制肺寒;肺金克肝木,肺气肃降牵制肝气之亢逆;肝木克脾土,肝之疏泄制约脾土壅滞;脾土克肾水,脾气健运制约肾水泛滥。

(二)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五脏生理的相互联系决定着其病机上也可相互影响,可以五行学说来说明。

1.五脏相生关系的传变疾病顺着五行(脏)相生次序传变,即由母脏发展至子脏者,称为“母病及子”;若疾病逆着五行相生次序传变,即由子脏波及母脏者,称为“子病及母”。

2.五脏相克关系的传变疾病顺着五行(脏)相克次序传变,即任何一行(脏),对其“所胜”行(脏)克制太过者,称为“相乘”;若疾病逆着五行(脏)相克次序传变,即任何一行(脏),对其“所不胜”行(脏)反向克制者,称为“相侮”。

(三)指导诊断疾病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五脏及五色、五音、五体、五味、五志、五脉等均可分别归属于五行,存在着特定的联系,即“有诸内者,必行诸外”,故五行学说可用于指导疾病诊断,如面色青色,喜食酸味,情志易怒,脉见弦象,提示肝病居多;脾虚之人,面见青色,是为木来乘土之象;心病者,面色黯黑,是为水来乘火之兆。此外,重视面部色泽与病势顺逆有关系,如肝病见青色,得弦脉,为色脉相得,是病顺之象。

(四)确定治则治法

1.五行治则依据五行的相生相克理论,有助于确定相应的治则治法。按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六十九难》)“补其母”,是通过补益母脏可以治疗母子两脏皆虚或子脏虚弱之证,如以补肾阴涵养肝木;“泻其子”,是通过攻泻子脏以治疗母子两脏皆实或母脏邪实之证,如泻心火以泻肝火。

2.应用按五行相克理论确立的治则是抑强与扶弱。因无论是五行克制太过的相乘,还是五行克制反向的相侮,均是因五行中的某一行太过或不及。太过者抑之,不及者扶之,使其复归于平,如抑木扶土法——疏肝、平肝以辅佐脾运;培土制水法——补脾、温脾以治肾水泛滥;佐金平木法——滋补肺阴与清泻肝火并用;泻南(火)补北(水)法——清泻心火佐以滋养肾阴等。五行相克理论还可指导情志疗法,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悲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即“以情胜情”。

[要点: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