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的变化
方剂的组成不是药物之间简单的组合,必须严格遵循一定原则,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以及四时气候和地域差异等因素,予以灵活加减变化。其组成变化大致可分为药味增减变化、药量加减变化、剂型更换变化三种形式。
1.药味增减变化药物是构成决定方剂功效的关键所在,因此方中药味的增减,必然会导致方剂配伍关系的改变,从而直接影响功效,使临床效应发生改变。
方剂药味增减变化是为了更好地适合病情的需要。其变化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方剂中主药、主证不变,根据兼有症状或兼夹证增减次要的药味,方剂的功效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如四君子汤主治脾胃气虚证,功在益气补脾,治疗面色萎黄、语言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等,该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若又出现脘闷腹胀等兼有气滞之象时,可在四君子汤中加入佐药陈皮以行气消胀,仍主治脾胃气虚但兼有气滞之证。这类变化在临床上最为普遍,称为随证加减的运用。另一种是臣药的改变,可改变方剂的配伍关系,进而改变方剂的主要功效。如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其主要功效在于发汗解表,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若将桂枝换为石膏,就成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其功效为发散风邪、清肺平喘,主治肺热咳喘证。两方仅一药之差,但因主要配伍关系的改变,就使发散风寒之方变为散风清肺之剂。所以,临床在对成方进行加减时,应注意把握好方中药物的配伍关系。
2.药量加减变化药量是药力的标识。元·李杲《脾胃论》指出:“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方剂中组成药物不变,其用量的变化也会使功效、主治病证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病情的需要。如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均由大黄、枳实、厚朴三味药组成。小承气汤大黄四两为君,枳实三枚为臣,厚朴二两为佐,功能攻下热结,主治阳阴明腑实证之潮热谵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脉数;厚朴三物汤厚朴八两为君,枳实五枚为臣,大黄四两为佐,功能行气通便,主治病证以气滞腹满、大便不通、身无热、脉弦为辨证要点。
3.剂型更换变化是指同一方剂,组成药物和剂量完全相同,其应用剂型改变,方剂的作用强弱随之发生变化。一般认为“汤荡而丸缓”之说,即病情急、重者,宜用汤剂;而病情较轻、缓(慢性状态)者,宜用丸散。如人参汤与理中丸均由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组成,用量也完全相同,人参汤主治中上二焦虚寒之胸痹,症见心胸痞闷、气逆上冲等虚寒证重者;理中丸用于中焦虚寒、脘腹疼痛、自利不渴等虚寒证较轻,病势较缓者。因此,方药使用时剂型的选用,主要根据病情而定。
总之,药味增损、用量加减都会改变方剂的君臣配伍关系,从而导致功用、主治之差异。剂型更换,也会引起药力和性能的改变。因此,临床处方对以上问题均须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