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之间的关系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不仅注重每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还非常重视脏腑之间在生理功能和病理传变上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脏腑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脏与脏、腑与腑和脏与腑的关系。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五脏之间的关系不仅体现在五行生克范围,还表现在五脏精气阴阳及其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相互资生、相互协调。
1.心与肺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气,这就决定了心与肺之间的关系,实际就是气和血的关系。心主血,血液的正常运行,依赖于心气推动,亦有赖于肺气的敷布。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保障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正常的血液循行,才能维持肺主气功能的正常进行。另外,积于胸中的宗气具有贯心脉而司呼吸的功能,从而加强了血液循行和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心与肺,血与气,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保障了气血的正常运行。
2.心与脾心主血而脾生血,心行血而脾统血。心与脾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血液生成:心血供养于脾以助其运化,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旺,血液化生有源,以保证心血充盈。血液运行:血行赖心气推动,又依靠脾气统摄。血液能正常运行而不脱陷妄行,全赖心主行血与脾主统血的协调。
3.心与肝心行血而肝藏血,心藏神而肝疏泄、调畅情志。心与肝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情志调节两个方面。血液运行:心行血,为血液运行的枢纽;肝藏血,是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重要脏器。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精神情志:心藏神,主精神、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维护精神情志的舒畅。心肝两脏,相互为用,共同维持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
4.心与肾心与肾在生理上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从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来阐发。
(1)水火既济:心位居上,五行属火,故心火(阳)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位居下,五行属水,故肾水(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水火升降互济,维持了两脏的协调平衡。
(2)精神互用:心藏神,肾藏精。精化气生神,为气、神之源;神控精驭气,为精、气之主。故积精可以全神,神清可以控精。
(3)君相安位: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命火)。君火在上,为一身之主宰;相火在下,为神明之基础。君火相火,各安其位,则心肾上下交济。因此,心与肾之间也表现为心阳与肾阳的关系。心与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神的动态失调,称为心肾不交。
5.肺与脾肺司呼吸而摄纳清气,脾运化而化生谷气;肺行水,脾主运化水液。肺与脾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1)气的生成: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脾化生水谷之精气。清气与谷气在肺中汇为宗气,宗气与元气再合为一身之气。一身之气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宗气的生成。
(2)水液代谢:水液由脾气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布散周身及下输肾或膀胱。肺脾两脏协调配合,相互为用,保证津液正常输布与排泄。
6.肺与肝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肺与肝表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肝气以升发为宜,肺气以肃降为顺。肝升肺降,升降协调,对气机的调畅,气血的调和,起重要的调节作用。肺气充足,肃降正常,有利于肝气升发;肝气疏泄,升发条达,有利于肺气肃降。肝升与肺降,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为用。
7.肺与肾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与肾表现在水液代谢及呼吸运动两个方面。
(1)水液代谢: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肾主持水液代谢。肺气宣发肃降而行水的功能,有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的促进;肾气蒸化及升降的水液,有赖于肺气的肃降作用使之下归于肾或膀胱。肺肾之气的协同作用,保证了体内水液输布与排泄的正常。
(2)呼吸运动:肺主气而司呼吸,肾藏精而主纳气。人体的呼吸运动,由肺所主,亦需肾的纳气协助。只有肾精及肾气充盛,封藏功能正常,肺吸入的清气才能经过其肃降而下纳于肾,以维持呼吸的深度。肺气肃降,有利于肾的纳气;肾精肾气充足,纳摄有权,也有利肺气之肃降。
8.肝与脾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统血。肝与脾表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饮食物消化: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协调脾胃升降,疏利胆汁,促进脾胃运化;脾气健旺,运化正常,气血生化有源,肝体得以濡养使肝气冲和条达,有利于疏泄功能的发挥。血液运行:肝主藏血,调节血量;脾主生血,统摄血液。脾气健旺,生血有源,统血有权,使肝有所藏;肝血充足,藏泻有度,血量得以正常调节,气血才能运行无阻。肝脾相互协作,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9.肝与肾肝藏血而肾藏精,肝主疏泄而肾主封藏,故肝肾之间的关系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等方面。
(1)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且能相互资生,故曰同源互化。肾精化为肝血,肾精需依赖肝血的滋养而维持充足。
(2)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肝气疏泄可促使肾气开合有度,肾气闭藏可防肝气疏泄太过。疏泄与封藏,相反而相成,从而调节女子的月经和男子的排精。
10.脾与肾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表现为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脾主运化水液,肾为主水之脏,还表现在水液代谢方面。
(1)先天与后天相互资生:脾主运化,化生气血;肾藏先天之精,是生命之本原。脾的运化水谷,赖肾的资助和促进始能健旺;肾所藏先天之精及其化生的元气,亦赖脾气运化的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谷气的不断充养和培育,方能充盛。先天与后天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先天温养激发后天,后天补充培育先天。
(2)水液代谢:脾气运化水液功能的正常发挥,赖肾气的蒸化及肾阳的温煦作用的支持。肾主水液输布代谢,须脾气及脾阳的协助。脾肾两脏相互协同,共同主司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的生理功能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传化水谷、输布津液的器官。六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三方面。
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成为食糜,下降于小肠,小肠再进一步消化,并泌别清浊。清者为水谷精微以养全身,水液经三焦渗入膀胱,浊者为食物残渣下传大肠。渗入膀胱的水液,经蒸化作用排泄于外而为尿。进入大肠的食物残渣,经燥化与传导作用,通过肛门排出体外为粪便。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排泄,还有赖于胆汁排泄以助消化及三焦疏通水道以渗水液的作用。由于六腑传化水谷,需要不断地受纳排空,虚实更替,六腑的生理特点是实而不能满,通而不能滞。故有“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以通为顺”之说。六腑病变,多表现为传化不通,故在治疗上又有“六腑以通为补”之说。
(三)脏腑表里相配
脏与腑的关系,是脏腑阴阳表里配合关系。脏属阴而腑属阳,阴主里而阳主表,脏腑、阴阳及表里相互配合,体现了阴阳、表里相应的“脏腑相合”关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依据:①经脉络属:即属脏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腑,属腑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脏;②生理配合:六腑传化水谷的功能,受五脏之气的支持和调节才能完成,五脏的功能也有赖于六腑的配合;③病理相关:如肺热壅盛,失于肃降,可致大肠传导失职而大便秘结。反之亦然。
1.心与小肠手少阴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经属小肠络心,两者表里相配。心主血脉,心阳之温煦,心血之濡养,有助于小肠的化物功能;小肠主化物,泌别清浊,吸收水谷精微和水液,其中浓厚部分经脾气转输于心,化血以养其心脉。在病理上,心经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小肠有热,亦可循经脉上熏于心,小肠虚寒,化物失职,水谷精微不生,可出现心血不足。
2.肺与大肠手太阴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经属大肠络肺,两者表里相配。肺与大肠的联系,体现在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功能之间的相互为用:肺气清肃下降,气机调畅,并布散津液,能促进大肠的传导,有利于糟粕的排出。大肠传导正常,糟粕下行,亦有利于肺气的肃降。
3.脾与胃脾胃同居中焦,足太阴经属脾络胃,足阳明经属胃络脾,两者表里相配。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在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及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等生理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脾与胃之间的关系体现为纳运相得、升降相因、燥湿相济三方面。
(1)水谷纳运相助: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脾主运化提供前提;脾主运化、消化食物,转输精微,也为胃的继续摄食提供条件及能量。两者合作才能维持饮食物消化及精微、津液的吸收转输。
(2)气机升降相因:脾胃居中,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相反而相成。脾胃气机的升降为脏腑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方面,脾气上升,将运化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津液向上输布,有助于胃气之通降;胃气通降,将受纳之水谷、初步消化之食糜及食物残渣通降下行,也有助于脾气之升运。脾胃之气升降相因,保证了饮食纳运功能的正常,又维护着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
(3)阴阳燥湿相济:脾为阴脏,以阳气温煦推动用事,脾阳健则能运化升清,故性喜燥而恶湿;胃为阳腑,以阴气凉润通降用事,胃阴足则能受纳腐熟,故性喜润而恶燥。脾易湿,得胃阳以制之,使脾不至于湿;胃易燥,得脾阴以制之,使胃不至于燥。脾胃阴阳燥湿相济,是保证两者纳运、升降协调的必要条件。
4.肝与胆肝胆同居右胁下,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足少阳经属胆络肝,两者表里相配。肝与胆的关系,表现在同司疏泄、共主勇怯方面。
(1)同司疏泄:肝主疏泄,分泌胆汁;胆附于肝,藏泄胆汁。两者协调合作,使胆汁疏利到肠道,以帮助脾胃消化食物。肝气疏泄正常,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而胆汁排泄无阻,又有利于肝气疏泄功能的正常。
(2)共主勇怯:胆主决断与人的勇怯有关,而决断又来自肝之谋虑,肝胆相互配合,人的情志活动正常,遇事能做出决断。
5.肾与膀胱足少阴经属肾络膀胱,足太阳经属膀胱络肾,两者构成表里相合关系。肾与膀胱的关系表现在共主小便方面。肾为主水之脏,开窍于二阴;膀胱贮尿排尿,为水腑。膀胱的贮尿排尿功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充足,蒸化及固摄功能正常发挥,则尿液能够正常生成,贮于膀胱并有度地排泄。膀胱贮尿排尿有度,也有利于肾气的主水功能。肾与膀胱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小便的生成、贮存与排泄。
[要点:五脏六腑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