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情内伤

三、七情内伤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七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又称“内伤七情”。

(一)七情致病的特点

七情内伤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使脏腑气机紊乱、气血失调,导致多种病变的发生。

1.与精神刺激有关七情发病与明显的精神刺激有关,如“范进中举”。在整个病程中,情绪的改变,还可使病情发生变化。

2.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刺激,对各脏有不同的影响。通常“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情志致病,以心、肝、脾三脏多见。

3.影响脏腑气机“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说明不同情志变化,对人体气机活动的影响不同,出现的证候也不同。例如,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出现气逆、面红目赤、头晕、胸胁胀痛,甚则呕血或昏厥。

4.影响病情变化七情不仅能引起疾病,且对疾病的演变有重要影响。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如有高血压史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张,血压可以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则突然昏仆不语、半身不遂、口眼㖞斜。相反,性情开朗,豁达乐观,可使五脏安和,气机调畅,有利于病情减轻或促进疾病向愈。正确调摄精神情志,是防病治病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五志相胜”法

“五志相胜”又称“情志相胜”法,即以五行相克为理论依据,用一种正常的情绪活动来调整另一种不正常的情绪活动而治疗心理疾病或躯体疾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积极运用五行相克的规律来说明五志相胜的规律并运用到临床实践,可防止或减轻情志因素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要点:七情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知识拓展

元代有一年轻秀才,婚后不久突然亡妻,秀才终日悲忧哭泣,极为伤感,终致疾病,久治无效。时逢名医朱丹溪,诊脉后说:“尔有喜脉,已有数月”。秀才听后,觉得如此荒谬之语实在可笑,此后他常到处将此事作为奇谈笑料告知他人,自己亦和众人同乐。不久,他的病竟渐渐好了,此时其家人方告知这是朱丹溪的以喜胜悲之治法。俗话说:“每日大笑三声,胜似人参三斤”。现代医学已证实,人的大脑可分为感受、贮存、判断和想象四个功能区,其活动和人体免疫力关系密切,人类通常运用前三个功能区机会较多,运用想象区较少,人的想象中枢在大脑右半球,人在想象时能够削弱大脑右半球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目前,流行的音乐疗法中用旋律流畅、节奏明快、情调欢乐类的曲子来治疗抑郁症;欢笑疗法中的“笑”不仅能够消除烦恼、忧郁和悲伤,且能使机体产生大量的免疫球蛋白,提高防御功能从而防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