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收涩药

第一节 收涩药

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作用,治疗各种滑脱病证的药物,称收涩药。收涩药性涩敛邪,凡表邪未解,湿热内蕴所致泻痢、带下、血热、出血,以及郁热未清者,当以祛邪为主,不宜使用收涩药,以防“闭门留寇”之弊。

五味子 Wuweizi

【来源】为木兰科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或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et Wils.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西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省。秋季采收,晒干,生用或醋、蜜炙用,用时捣碎。

【性味归经】酸、甘,温。归肺、心、肾经。

【功效】敛肺止咳,生津止渴,涩精止泻,敛汗,宁心安神。

【主治与应用】

1.用于久咳虚喘证。治肺虚久咳,常配罂粟壳同用,如五味子丸;肺肾两虚喘咳,常配山茱萸、熟地黄等同用,如郁气丸;寒饮咳喘,多配麻黄、细辛等同用,如小青龙汤。

2.用于津伤口渴、消渴。治热伤气阴,汗多口渴,常配人参、麦冬同用,如生脉散。

3.用于遗精滑精,小便频数,久泻不止。常配桑螵蛸、龙骨等同用,如桑螵蛸丸。

4.用于自汗、盗汗。长于敛肺止汗,常配黄芪、白术、玄参、山茱萸等同用。

5.用于心悸、失眠。治心神失养之失眠,常配酸枣仁、生地黄等,如天王补心丹。

【用法用量】煎服,2~6 g。研末,每次1~3 g。

【注意事项】凡表邪未解,内有实热,咳嗽初起,麻疹初起均不宜使用。

[要点:五味子的性味、功效、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知识拓展

五味子含挥发油、有机酸、鞣质、维生素、树脂及糖等。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有兴奋作用;能提高免疫力;降低血压;有镇咳、祛痰、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杆菌、肠道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乌梅 umei

【来源】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梅Prunus mume(Sieb.)Sieb.et Zucc.的干燥近成熟果实。主产于浙江、福建、云南等地。夏季果实近成熟时采收,低温烘干后焖至皱皮,色变黑时即成。去核生用或炒炭用。

【性味归经】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功效】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生津止渴,安蛔止痛。

【主治与应用】

1.用于肺虚久咳。常配罂粟壳、杏仁等治疗肺虚久咳少痰或干咳无痰证。

2.用于久泻久痢。有较好的涩肠止泻之功,常配肉豆蔻、诃子等同用,如固肠丸。

3.用于虚热消渴。配天花粉、人参等同用;亦可单用煎服。

4.用于蛔厥呕吐腹痛。常配花椒、黄连等同用,如乌梅丸。

【用法用量】煎服,6~12 g。外用适量,捣烂或炒炭研末外敷。止泻多炒用。

[要点:乌梅的性味、功效及用法用量]

知识拓展

乌梅与五味子的异同:二药均可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生津止渴,治疗肺虚久咳虚喘、久泻久痢、津伤口渴等证。乌梅能安蛔止痛,长于治疗蛔厥呕吐腹痛;五味子敛肺止咳力强,又能补肾宁心,治肺肾两虚咳喘、遗精滑精等,还能治疗阴血亏虚之心悸、失眠多梦。

山茱萸 Shanzhuyu

【来源】为山茱萸科落叶小乔木山茱萸 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 Zucc.的成熟果肉。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山西、陕西等地。秋末冬初采收。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烫后,挤出果核。干燥,生用。

【性味归经】酸、涩,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益肝肾,涩精固脱,敛汗。

【主治与应用】

1.用于肝肾不足、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证。治肝肾阴虚之腰膝酸软,常配熟地黄、山药等同用,如六味地黄丸;命门火衰之腰膝冷痛,常配附子、肉桂等同用,如肾气丸。

2.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为固精止遗要药,常配熟地黄、枸杞子、人参等同用。

3.用于崩漏,月经过多。常配当归、熟地黄等同用,如加味四物汤。

【用法用量】煎服,6~12 g。急救固脱20~30 g。

【注意事项】因湿热致小便淋涩者,不宜使用。

[要点:山茱萸的性味、功效、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知识拓展

山茱萸肉含有丰富的药效成分和营养物质,除作为补血固精、补益肝肾、调气、补虚、明目和强身之药外,还可加工成绿色保健食品,如饮料、果酱、蜜饯及罐头等。

其他常用收涩药如表24-1所示。

表24-1 其他常用收涩药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