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淫

一、六淫

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条件,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是无害的。六淫又称“六邪”,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当气候变化异常或变化过于急骤,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六气才有可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生疾病。

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以下特点:①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西北高原地区多寒病、燥病,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温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邪为病等;②既可单独致病,如寒邪直中脏腑而致泄泻;也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发病,如风寒感冒、风寒湿痹等;③在发病过程中,既可相互影响,也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如寒邪入里可以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④病邪侵入途径,多从肌表或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要点: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知识拓展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的证候,因起病于内,又与风寒湿燥火外邪所致病的临床征象类似,为了区别,将其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

(一)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为春季的主气,四时皆有,风与肝木相应。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动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点,故为阳邪。风邪伤人,易侵犯人体的上部和肌表,出现头痛、喷嚏、咽痒、咳嗽等。其性开泄,可使皮毛、汗孔开泄,而出现汗出、恶风等。

2.风性善行数变风邪致病,具有来去迅速,变化多端,病位游走不定的特性。如偏于风邪盛的“痹证”,关节疼痛多呈游走性,部位不定;风疹、荨麻疹之时隐时现;中风、癫痫之猝然昏倒,不省人事等。

3.风性主动风邪伤人具有明显动摇不定的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口眼㖞斜、猝然昏倒等。如外感温热病的热极生风以及内伤杂病中的肝阳化风、血虚生风等出现的眩晕、抽搐等皆属“风胜则动”的表现。

4.风为百病之长风为六淫之首,六淫中的寒、湿、暑、燥、热、火等病邪,多依附于风侵犯人体,如与寒合为风寒,与湿合为风湿等,故有“风为百病之长”之说。

知识拓展

“内风”自内而生,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因“内风”与肝的关系密切,又称“肝风内动”。指在疾病过程中,或因阳盛,或因阴虚,或因血虚,或因热极伤及营血,以致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或筋脉失养,从而出现动风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动摇、眩晕、抽搐等特点。内风的形成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等。

(二)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为冬季的主气,表现了寒冷、冰冻、凝结的现象,与肾水相应。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邪,易伤人阳气而呈现明显寒象。寒邪犯表,卫阳受损,则出现恶寒、无汗、头痛、身痛、发热等;寒邪直中,侵袭脾胃或伤及肾阳,出现畏寒、肢冷、腹痛、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等。

2.寒性凝滞,主痛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的意思。寒邪侵袭,或阴寒内盛,皆可导致气血凝结阻滞,运行不畅,脉络不通,不通则痛。寒邪是造成多种痛证的原因之一。如寒邪阻滞经络,可见关节剧痛;寒邪直中脏腑,则见脘腹疼痛等。

3.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如寒邪袭于肌表,可使毛孔收缩,腠理郁闭,出现恶寒、无汗、脉紧等;寒邪侵及经络关节,可使筋脉拘急挛缩,出现关节屈伸不利等。

4.寒性清澈寒邪侵袭人体,其分泌物、排泄物稀薄清冷,如肺寒之人,唾涕清冷;胃寒之人,多吐清水;脾胃虚寒,糟粕不化、便溏尿清等。

知识拓展

“内寒”是人体功能衰退,阳气不足,因而寒从中生。多因先天禀赋不足,阳气素虚,或久病伤阳,或外感寒邪,过食生冷,损伤阳气,累及脾肾,脾肾阳虚,温煦气化失职所致。临床可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或筋脉拘挛,肢节痹痛,尿频清长,涕、唾、痰、涎稀薄清冷,或肠鸣泄泻等。

(三)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暑为夏季的主气,暑与心火相应。暑邪致病具有明显季节性,暑纯属外邪。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其性炎热,故为阳邪。暑邪为病,可出现身热、多汗、心烦、口渴饮冷、脉洪数等,为伤暑。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暑邪为病,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易伤津液,津伤则出现心烦、口渴喜饮、小便短少而赤等。在大量出汗的同时,气随津泄可致气虚,见气短乏力,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为中暑,是津气耗伤太过所致。故有“暑必伤津”“暑必耗气”之说。

3.暑多挟湿暑令气候炎热,却又多雨潮湿,所以暑邪伤人,每兼湿邪。临床除见发热烦渴等症状外,常兼见周身困倦、胸闷呕恶、纳呆、大便溏泻不爽等湿阻症状。

(四)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湿为长夏的主气,湿与脾土相应。一年之中,夏秋之交,雨量较多,湿最盛,故多湿病。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类水,水属阴,故湿为阴邪。湿邪侵犯人体,易阻遏气机运行,出现胸脘痞闷、小便短涩、大便溏而不爽等症。

2.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之意,如湿滞经络,流注关节,可见肌肤麻木不仁、关节酸痛重着、活动不利、痛处不移。浊即浑浊、秽浊不清之意,如湿注下焦,则小便浑浊不利、大便溏泻、妇人带下过多;湿邪浸淫肌肤,则见疮疡、湿疹等症。

3.湿性黏滞黏即黏腻,滞即停滞、不易除去。主要表现为症状的黏腻不爽和病程的缠绵。如小便涩滞不畅、大便黏滞不爽和舌苔黏腻等。由于湿性黏滞,湿邪停留,难以化解,故湿邪为病,多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如湿疹、湿痹等。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类水,水性趋下,故湿邪为病易侵犯人体的下部,如水肿多以下肢明显,其他如带下、小便浑浊、泄泻等,多为湿浊下注所致。湿邪侵袭,上下内外,无处不到,非独人体下部,只是“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充分体现湿性趋下的特性。

知识拓展

“内湿”是湿从内生的病证,多因过食肥甘、嗜酒饮茶成癖或过食生冷之品,或素体肥胖,或喜静少动,或情志抑郁等,使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所致。临床表现常因湿浊阻滞部位不同而异。如湿犯上焦,则胸闷咳嗽;湿阻中焦,则脘腹胀满、呕恶纳呆、舌苔厚腻;湿滞下焦,则腹胀便溏、小便不利;湿浊留滞经脉之间,可见头昏闷重如裹、肢体重着或屈伸不利;水湿泛溢于皮肤肌腠,则发为水肿。

(五)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燥为秋季的主气,燥与肺金相应。燥邪致病具有秋天气候干燥、物体失润等类似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干指干燥;涩指涩滞。燥邪侵犯人体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出现鼻燥咽干、口干唇燥、皮肤干涩皲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症。

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最易犯肺,损伤肺津,出现干咳少痰、或无痰、或痰中带血、喘息胸痛、无汗或少汗、鼻干口燥等症。

知识拓展

“内燥”多由精血亏损或汗吐下太过,津液耗伤所致,称“津亏”或“血燥”。临床表现为咽燥口干唇焦、鼻干目涩少泪、皮肤干燥、毛发干枯不荣、指甲变薄变脆、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干无津等。

(六)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性,其本质皆为阳盛,往往火热并称。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阳盛则热,火为热之极,故火为阳邪。火热之邪伤人,可见高热汗出、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口渴引饮、脉洪大等症。火性炎上,火热之邪升腾上炎,多侵犯人体上部,出现头痛、口苦、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目赤、眩晕等症。

2.火易伤津耗气火热之邪,易迫津外泄,消灼津液,出现口干、渴喜冷饮、舌干少津、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等症。

3.火易生风、动血火热之邪侵犯人体,伤津耗血,使筋脉失其滋养濡润,导致肝风内动,出现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状,称为“热极生风”;血遇寒则凝,得温则行,火热之邪迫血妄行,引起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各种出血。

4.火易扰心神火热与心气相应,心主血脉而藏神。故火热之邪伤人,最易扰乱心神,出现心烦失眠、烦躁不安、甚至神昏谵语等症。

5.火易致肿疡火热之邪侵入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而发为痈肿疮疡,以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久则化脓。故有“痈疽原是火毒生”之说。

[要点:风邪、寒邪、湿邪、燥邪、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知识拓展

“内火”又称“内热”,即火热内生,是由于人体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病邪郁结,从阳化热化火,或五志过极化火而致。内火可见内热心烦、口渴、尿赤、便结、舌红、脉数等。内火有实火和虚火之分,除上述症状外,实火还可见脉数有力及心、肺、肝、胆、胃等实热证候;虚火可见五心烦热、失眠、潮热盗汗、脉细数等虚热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