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脏腑经络

第二章 脏腑经络

学习导航

1.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府的生理功能;气的生成、功能,血的生成、功能,津液的功能;经络的概念、组成和生理功能。

2.熟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气的运动,血的运行,津液的代谢,气血津液的关系;十二经脉的分布、走向及交接规律。

3.了解五脏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五脏之间、六腑之间的关系;气的分类和十二经脉命名及流注次序、奇经八脉的概念。

4.能根据经络的生理功能举例说明经络学说在临床的应用。

本章主要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病理意义、五脏之间、六腑之间、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气血津液的概念和功能、经络的概念、组成和功能。重点是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和经络的功能及其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中的应用,旨在增强同学们对脏腑经络理论的认识。

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即整体观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黄帝内经》称之为“藏象”。“藏”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象”指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现象。藏象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生理、病理现象来研究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解剖形态、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

“藏”与脏器不完全相同。“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藏”的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藏”不仅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更重要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概念,一个功能单位的概念。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的器官而言,就结构来说,是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结构,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分析而获得。因此,“藏”与脏器的名称虽然大致相同,但其内涵却大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