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气与血都由人身之精所化,气属阳,血属阴,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因而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说法。
1.气能生血血液的化生以营气、津液和肾精作为物质基础,化生过程中都离不开相应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这是血液生成的动力。气能生血还包含了营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
2.气能行血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肺气的推动及肝气的疏泄调畅,气行则血行。气虚无力推动血行或气机郁滞不通不能推动血行,可导致血瘀。气的运行发生逆乱则会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
3.气能摄血血液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体现在脾统血的功能上。脾气充足,发挥统摄作用使血行脉中而不致逸出脉外,从而保证了血液的运行及其濡养功能的发挥。若脾气虚弱,失去统摄,往往导致各种出血病变,临床上称为“气不摄血”或“脾不统血”。
4.血能养气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营养,故血足则气旺。人体的任何部位,一旦失去血的供养,即可出现气虚衰少或功能减退的病变。
5.血能载气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血虚的病人,也就会出现气虚病变。而大失血的病人,气亦随之大量丧失,往往导致气涣散不收,漂浮无根的气脱病变,称为“气随血脱”。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属阳,津液属阴。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有赖于气的推动、固摄作用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气在体内的存在及运动变化也离不开津液的滋润和运载。
1.气能生津气是津液生成的动力,津液的生成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其中精微的液体被吸收,化生津液以输布全身。在津液生成的一系列气化过程中,诸多脏腑,尤其是脾胃之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气能行津气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运行的动力,津液的输布、排泄等离不开气的推动。若气虚推动无力,或气机郁滞,都可以引起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并形成痰、饮、水、湿等,称为“气不行水”,也可称为“气不化水”。
3.气能摄津气的固摄作用可以防止体内津液无故流失,维持着体内津液的相对恒定,如卫气司汗孔开合,固摄肌腠,不使津液过多外泄;肾气固摄下窍,使膀胱正常贮尿等,都是气对于津液固摄作用的体现。
4.津能生气津液在输布过程中受到各脏腑阳气的蒸腾温化,可以化生为气,以敷布于脏腑形体官窍,促进正常的生理活动。因此,津液亏耗不足,也会引起气的衰少。
5.津能载气津液是气运行的载体之一。在血脉之外,气的运行须依附于津液,否则也会使气漂浮失散而无所归,故说津能载气。津液的丢失,必导致气的损耗,如大汗、大吐、大泻等津液大量丢失时,气亦随之大量外脱,称之为“气随津脱”。当津液输布运行受到阻碍时,也往往会引起气机的郁滞不畅,谓之津停则气滞。
(三)血与津液之间的关系
津血同源,津液是血液化生的组成部分,中焦水谷化生的津液,在心肺作用下,进入脉中,与营气相合,变化为血。布散于肌肉、腠理等处的津液,也可以化生和补充血液。当饮食水谷摄入不足,或大汗、大吐泻,脉外津液不足,可导致血液亏少,血液浓稠,流行不畅。血液行于脉中,可以渗出脉外而化为津液,以濡润脏腑组织和官窍,也可弥补脉外津液的不足,有利于津液的输布代谢。其中,津液可化为汗液排泄于外,故又有“血汗同源”之说,如血液亏耗,则导致津液不足的病变。
[要点: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