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痰饮、瘀血
痰饮和瘀血是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产物,但又能作为一种致病邪气,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某些脏腑组织而引起疾病。
(一)痰饮
痰饮是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质稠厚者为痰,清稀者为饮,因二者同出一源,故常并称为痰饮。
1.痰饮的分类痰饮一般分有形和无形两类。①有形的痰饮:是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的痰液,如咳嗽吐痰、喉中痰鸣等;②无形的痰饮:是指由痰饮引起的特殊症状和体征,视而不见,触而不及,只见其症,不见其形,可表现为头晕目眩、心悸气短、恶心呕吐、咽喉梗阻、神昏癫狂、苔腻、脉滑等。
2.痰饮的形成痰饮多为外感六淫、或饮食劳逸、或内伤七情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而成。
3.痰饮的致病特点痰饮致病,具有阻碍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神明和症状复杂、变幻多端等特点。所以,痰饮一旦产生,便能流窜全身,停聚各处,导致多种疾病发生。痰饮的部位不同,证候亦不同,概括痰饮的临床表现,可用咳、喘、悸、眩、呕、满、肿、痛来归纳。
(二)瘀血
瘀血是指血液滞留或凝结于体内,包括离经之血瘀积体内以及血液运行不畅而滞留于脏腑经络内,既是病理产物,又可成为继发性致病因素。
1.瘀血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凝滞。二是因各种出血之后,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排出体外而成瘀,或因出血后,过用寒凉,使离经之血凝结、未离经之血淤滞不畅而成瘀。
2.血的致病特点所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瘀血形成之后,不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养作用,还会影响全身或局部血液的运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病证。虽然瘀血为病较多,但其临床表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共同特点。
(1)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
(2)肿块:固定不移,在体表局部,见青紫肿胀;在体内,肿块瘀积久聚不散,则可形成痞块或积块,较硬或压痛。
(3)出血:血色多呈紫暗,或挟有瘀块。
(4)肌肤爪甲失荣:久瘀则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
(5)舌象: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舌下络脉曲张等。
(6)脉象: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等。
[要点:痰饮和瘀血的形成及致病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