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补气药
凡用以补益脾气、肺气为主要作用,具有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增进脏腑功能的作用,能消除或改善气虚证的药物,称为补气药。
气虚证是脏腑组织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常由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年老体弱等因素引起。补气药性多甘温或甘平,能补益脏腑之气,特别是肺、脾之气,故多归脾、肺二经。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则食少纳呆,脘腹虚胀,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甚则浮肿、脱肛、脏器下垂。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虚则少气懒言,语音低微,动作喘乏,易出虚汗等。临床当根据辨证,选取有针对性的药物。兼阴虚或阳虚者,当与补阴药或补阳药同用。因气能生血、摄血,故补气药还可用于血虚证或出血证。
使用补气药时,可适当配伍理气药同用,因补气药性多壅滞,易致中满。而对脾胃虚弱,虚不受补者,常配伍健脾和胃药同用。
[要点:补益药的定义,分类及注意事项]
人参 enshen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野生者称山参;栽培者称园参。主产于东北,秋季挖其根。因加工方法不同而有生晒参、糖参、红参、参须之别。产于朝鲜者,称为朝鲜参或高丽参。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经。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
【主治与应用】
1.用于气虚欲脱之危证,凡大失血、大吐泻以及一切疾病因元气虚极均可出现体虚欲脱、脉微欲绝之症,可单用之品,大量浓煎服,即独参汤,为补气固脱之良方;如兼见汗出肢冷等亡阳现象,可加附子同用,以益气回阳,即参附汤;如兼见汗出口渴,舌红干燥者,则加麦冬、五味子,有补气养阴,敛汗固脱作用,即生脉散。
2.用于脾气不足之倦怠无力,食欲不振,上腹痞满、呕吐泄泻,常配伍白术、茯苓、炙甘草等健脾胃药同用,如四君子汤。
3.用于肺气亏虚之呼吸短促,神疲乏力,动则气喘、脉虚自汗,多与胡桃、蛤蚧等药同用,如人参胡桃汤、人参蛤蚧散。
4.用于津伤口渴,消渴。用治热病津伤者,多与石膏、知母同用,如人参白虎汤;用治消渴,常配伍生地黄、玄参、麦冬等养阴生津药同用,有益气生津之功效。
5.用于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健忘,多配伍当归、龙眼肉、酸枣仁同用。
6.治疗阳痿,多与鹿茸、胎盘等补阳药同用,可起益气壮阳的作用。
【用法用量】文火另煎,5~10 g。急重证15~30 g。研末吞服,每次1.5~2 g。
【注意事项】实证,热证须慎用。人参反藜芦、畏五灵脂、恶皂荚,服人参不宜喝茶,吃萝卜。
知识拓展
人参虽补,多吃也会中毒。因为人参虽然药性平和,有益气健脾等功效,但如长期过量服用,会引起胃脘、腹部胀满及食欲减退。临床观察证明,一些病人在长期服用人参之后,经常出现失眠、易激动、咽喉刺痒甚至血压增高等中枢神经兴奋现象,有的还发生皮疹、清晨腹泻等现象。
[要点:人参的性味、功效、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党参 angshen
【来源】为桔梗科植物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Franch.)Nannf.、素花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 Nannf.var.modesta(Nannf.)L.T.Shen.或川党参Codonopsis tangshen Oliv.的干燥根。主产于山西、四川。秋季采收。生用、炒用或炙用。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肺经。
【功效】健脾益肺,养血生津。
【主治与应用】
1.用于中气不足的体虚倦怠,食少便溏,常与补气健脾除湿的白术、茯苓等同用;对肺气亏虚的咳嗽气促,语声低弱,可与黄芪、蛤蚧等品同用,以益肺气,止喘。其补益脾肺之功与人参相似而力较弱,临床常用以代替古方中的人参,用以治疗脾肺气虚的轻证。
2.本品既能补气,又能补血,常用于气虚不能生血,或血虚无以化气,而见面色苍白或萎黄,乏力,头晕,如八珍汤。
3.对热伤气津之气短口渴,亦有补气生津作用,适用于气津两伤的轻证,宜与麦冬、五味子等养阴生津之品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9~30 g。
【注意事项】不宜与藜芦同用。
[要点:党参的性味、功效及注意事项]
黄芪 uangqi
【来源】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及膜荚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主产于内蒙古、山西。春秋二季采挖。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
【主治与应用】
1.用于气虚,症见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常与人参、白术同用;用治中气下陷,久泻脱肛、子宫脱垂,则常与升麻,柴胡同用,如补中益气汤。
2.用于卫气虚所致表虚自汗,与白术、防风及煅牡蛎、浮小麦、麻黄根同用。
3.用于气血不足,疮痈脓成不溃,常与当归、穿山甲、皂角刺同用,如透脓散;疮痈溃久不敛,与人参、当归、肉桂同用可生肌敛疮。
4.用于脾虚水湿失运,水肿,小便不利,多配伍茯苓,白术等同用。
此外,本品能补气以生血,补气以摄血,补气以行血,还能补气生津。
【用法用量】煎服,10~15 g,大剂量可用30~60 g。黄芪为补气要药,生黄芪走表,偏于固表止汗,托毒排脓;炙黄芪则走里,重在补气升阳,利水消肿。
【注意事项】实证,阴虚阳亢,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炽盛者,均不宜用。
[要点:黄芪的性味、功效及用法用量]
白术 aizhu
【来源】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浙江。冬季采收。生用、土炒或麸炒用。
【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主治与应用】
1.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脘腹胀满,倦怠无力,常与人参、茯苓同用,如四君子汤;如脾胃虚寒,腹痛吐泻,可配人参、干姜同用,如理中丸。
2.用于脾虚水停之痰饮、水肿,常与桂枝、茯苓、泽泻等同用。本品为治痰饮、水肿之要药。
3.表虚自汗,与黄芪、浮小麦、牡蛎合用。
4.用于脾胃气虚,胎动不安配黄芩、砂仁、杜仲、续断、桑寄生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6~12 g。炒白术健脾;土炒白术止泻;生白术利水,固表止汗。
【注意事项】本品味苦性燥,凡阴虚内热伤津者忌用。
[要点:白术的性味、功效及用法用量]
山药 hanyao
【来源】为薯蓣科薯蓣Dioscorea opposite Thunb.的根茎。主产河南新乡等地。冬季采收。生用或麸炒用。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肺、肾经。
【功效】补脾胃,益肺肾。
【主治与应用】
1.用于脾虚便溏,食少体倦,常与人参、白术、茯苓同用,如参苓白术散。
2.用于肺肾阴虚,久咳气喘,午后低热,自汗等。常与茯苓、五味子同用。
3.用于肾气不足,遗精,带下,尿频等。常与熟地黄、山茱萸同用,如肾气丸。
4.本品能补气养阴而止渴,用治消渴,常与黄芪、葛根、知母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0~30 g。大量60~250 g。研末吞服,每次6~10 g。补阴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黄用。
【注意事项】湿盛中满或有积滞者忌服。
[要点:山药的性味及功效]
甘草 ancao
【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内蒙古、新疆。春秋二季采收,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主治与应用】
1.用于脾胃气虚,常为辅药,多与党参、白术同用;用治心气虚之心动悸,脉结代常作主药,与人参、桂枝、阿胶等同用,如炙甘草汤。
2.用于痰多咳喘。如治风寒犯肺之喘咳,配伍麻黄、杏仁;治肺热喘咳则与石膏同用。
3.用于脘腹或四肢挛急疼痛,常与桂枝、白芍同用。
4.用于痈疽疮毒,食物或药物中毒可单用或配伍他药同用。
5.甘草有缓和药性或减轻不良反应,调和百药的功效,复方中多为佐药、使药。
【用法用量】煎服,2~10 g。清热解毒宜生用,补中缓急宜炙用。
【注意事项】湿盛,中满及水肿者忌服。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久服大剂量甘草易致浮肿,使用亦当注意。
[要点:甘草的性味、功效、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