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剂型
剂型是将处方按照医疗需要或药物特点制成一定大小和不同规格的制剂。
(一)常见剂型分类
1.固体制剂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丸剂、片剂、栓剂、丹剂、膏剂、膜剂等。
2.半固体剂型如煎膏剂、软膏剂等。
3.液体制剂如合剂、口服液、酒剂、酊剂、糖浆剂、中药注射剂等。
4.气体制剂如气雾剂等。
(二)常用剂型
1.散剂是指将药材粉碎、混匀,制成粉末状的一种制剂形式,有细粉和粗粉之分。亦有内服、外用两类。特点为制作简单,内服吸收较快(但不及汤剂),服用方便,便于携带,能节约药材,且不易变质。
2.丸剂是指将药材研成的细粉或其提取物,加上适量的黏合剂,制成类球体状的固体剂型。特点为较汤剂吸收慢,药效持续时间长,用量小,体积小,并便于服用和携带,也可节约药材。
3.膏剂是指将药材用水或植物油煎熬去渣浓缩制成的剂型。有内服和外用两种。特点为内服膏剂有体积相对小,服用方便,缓缓起效的特点。外用膏剂可直接接触病变部位,便于药物吸收,并可持久发挥疗效。
4.丹剂是指含汞、硫黄等的矿物质经过的加热升华,制成剂量小、作用强的不同结晶状的制剂,多为外用丹剂,如红升丹、白降丹等。也有些丸、散、锭剂等,因其使用名贵药材或药效显著,也成为“丹”,如至宝丹、活络丹、紫雪丹(散剂)、玉枢丹等,多为内服丹剂。
5.锭剂是指将药材研成细粉,单独或与赋形剂混合制成不同形状的固体制剂。有圆柱形、条形、细锤形。既可内服,也可外用。研末调服或磨汁服,外用磨汁涂患处,如紫金锭等。
6.颗粒剂是指将药材提取物与适量赋形剂或部分药物细粉混合制成的干燥颗粒(又称为冲剂)或块状制剂,是现今临床常用制型之一,如感冒退热冲剂、抗病毒冲剂等。
7.片剂是指将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与辅料混合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根据不同赋形剂,分为口含片和泡腾片等制剂。特点为用量小而准确,体积小,服用方便。
8.茶剂是指将药材粉碎加工成的粗末制品,如加入黏合剂制成的方块状制剂,用沸水泡汁或煎汁,类似饮茶,不定时服用。现代多用于保健,如减肥茶、降脂茶、降压茶、刺五加茶。
9.膜剂又称为薄片剂,是指将中药材提取物或极细粉末溶解,均匀分散在成膜材料配制的溶液中,制成的薄膜状制剂。可供局部应用,如口腔黏膜、眼结膜囊内、阴道内给药及皮肤黏膜创伤和烧伤或疮疡表面的溃烂面给药等,也可口服,如丹参膜剂。
10.栓剂又称为坐药或塞药,是指将药材细粉与基质混合制成一定形状的固体制剂。常用于腔道(直肠、阴道)给药,使其融化或溶解而发挥药效。可减少药物在肝脏的“首过作用”,直接进入大循环,又可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也可避免胃肠液对药物的影响,用于腔道疾病,又可直达病所。
11.口服液是指将药材用水或其他溶剂提取,经精制而成的内服液体制剂。目前保健、滋补类的口服液很常见,如人参蜂王浆口服液、复方阿胶浆口服液等。特点为吸收快,口感适宜,剂量较小,服用方便。
12.糖浆剂是指将药材煎煮去渣取汁后,加入适量蔗糖溶解制成的制剂。具有味甜量小、吸收较快、服用方便等特点,适宜于小儿用药。
13.酒剂又称为药酒,是指将药材用白酒或黄酒浸泡,或加温隔水、去渣所得的澄明浸出液制剂。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种。特点为有助于有效成分溶出而增强药效,长于发散,并能行气、活血。
14.注射剂又称为针剂,是指将药材经过提取、精制、配制、灭菌等工艺而制成的灭菌溶液、无菌混悬液或供配制液体的无菌粉末,供皮内、穴位、肌内、静脉注射的一种制剂。其特点为显效快,制量精确,便于急救,不受消化系统影响等。常用于昏迷、吐泻剧烈不能进食或病情急重者,如生脉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
15.搽剂是指将药材与相宜的溶媒制成适合外用于皮肤表面或涂于敷料贴用的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制剂。其特点为镇痛、保护皮肤、抗刺激等作用。
以上剂型各有所长,临床应用时,应当根据病情需要及方剂的特点酌情选择。另外还有胶囊剂、含漱剂、气雾剂、灌肠剂、条剂、线剂、灸剂、熨剂等剂型。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还将研制更多的新制剂,以满足临床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