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脏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以藏为主。五脏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精神情志因素又是密切相关的。
(一)心
心为五脏之一,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卫护。其形圆而下尖,如未开的莲花。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藏神,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神明。心合小肠,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
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人体各脏腑器官、四肢百骸、肌肉皮毛及心脉自身,皆有赖于血液的濡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以维持生命活动。血液的运行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作用。心气充沛,心阴与心阳协调,血液才能正常输布,发挥作用。若心之气、阴、阳不足,均可导致血液运行失常。心还有生血的作用,指水谷之精化为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入脉,经心火(即心阳)的作用,化为血液,心有总司一身血液的运行及生成的作用。若心火虚衰,可致血液化生障碍。心气推动和调控,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心气充沛,血液则被正常输送,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脉为血之府,是容纳和运输血液的通道。营气与血并行于脉中,血液能正常运行,发挥其濡养作用,除心气充沛外,还有赖于血液的充盈和脉道的通利。心、脉、血三者密切相连,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管通利为基本条件。
2.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指心有统帅人体的生理活动和主司心理活动的功能。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
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都必须在心神的主宰和调节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体生命活动。心神正常,则人体各脏腑的功能互相协调。神能驭气控精,调节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心神通过驾驭协调各脏腑之气以达到调控各脏腑功能之目的,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五脏六腑之大主”(《灵枢·邪客》)。同时,心主宰精神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所以任物者为之心”(《灵枢·本神》),在“心神”的主导下,由五脏协作共同完成的。由于心为藏神之脏,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故情志所伤,首伤心神,次及相应脏腑。
心的主血脉与藏神功能是密切相关的。心血充足则能化神养神而使心神灵敏不惑,而心神清明,则能驭气以调控心血的运行,濡养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及心脉自身。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由心主司。
(2)其华在面:华,光彩之义。是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从面部的色泽表现出来。全身气血都归属于心,上注于面,而面部血脉丰富,故心气充沛,心血充盈,则面色红润而有光泽;心气不足,心血亏少,则见面白无华;心血痹阻,则见面色青紫。
(3)开窍于舌: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互联系,舌色能灵敏地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状态,舌的味觉功能及舌体运动、语言表达功能依赖心神的统领。
(4)在志为喜:指心与喜志有关。喜乐愉悦有益于心主血脉的功能。喜乐过度可使心神受伤,精神亢奋可使人喜笑不休。心为神明之主,不仅喜能伤心,五志过极均能损伤心神。
(5)在液为汗:汗是五液之一,津液通过阳气的蒸化,经汗孔排于体表则为汗,心精、心血为汗液化生之源,血液与津液同源互化,汗出过多,津液大伤,必然耗及心精、心血,可见心慌、心悸之症。心藏神,汗液的生成与排泄受心神的主宰与调节,情绪紧张、激动时可见汗出现象。惊恐伤心神,又可导致大量汗出。
(6)与夏气相通应:夏季人体阳气隆盛,生机最旺,从五脏来说,心为阳中之阳,属火,心之阳气在夏季最旺盛。心阳虚衰的患者,病情往往在夏季缓解。而阴虚阳盛之体的心脏病和情志病,在夏季又往往加重。
知识拓展
心包络,简称心包,又称“腹中”,是心脏外面的包膜,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在经络学说中,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故心包络属于脏。心为人身之君主,不得受邪,外邪侵心,则心包络当先受病,故心包有“代心受邪”之功用。后世明清温病学派受“心不受邪”思想的影响,在温病学说中,将外感热病中出现的神昏谵语等心神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称之为“热入心包”或“痰热蒙蔽心包”。
(二)肺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肺有分叶,左二右三。肺经肺气管、支气管等与喉、鼻相连,故称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肺的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肺气以宣发肃降为基本运行形式。肺叶娇嫩,不耐寒热,肺上通鼻窍,外合皮毛,与自然界息息相通,易受外邪侵袭,故有“娇脏”之称。肺合大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肺气与秋气相通应。
1.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1)主呼吸之气:指肺是气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吸入自然清气,排出体内浊气,实现机体与外界气的交换,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2)主一身之气:指肺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
1)气的生成:宗气由肺吸入的自然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生成,促进肺的呼吸,助心推动血液运行,以资先天元气。宗气的生成关系着一身之气的盛衰,因而肺的呼吸也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盛衰。
2)气的运行:肺的呼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肺的呼吸调匀是气的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肺的呼吸功能失常,则影响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
2.主行水又称“通调水道”,指肺具有疏通和调节水液运行的通道从而推动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的作用,是通过肺气的宣发肃降来实现的。
肺气的宣发,将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轻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到全身;输送到皮毛肌腠的水液在卫气的推动下化为汗液排出体外。肺气的肃降,将水液和水谷精微中的稠厚部分,向内向下输送到其他脏腑,并将体内的浊液下输于肾,经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排出体外。肺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为华盖,参与调节全身的水液代谢,故称“肺为水之上源”。外邪袭肺,肺失宣发,出现无汗、全身水肿等症。内伤及肺,肺失肃降,出现咳逆上气,小便不利,或水肿。对水液输布失常的痰饮、水肿等病证,可用“宣肺利水”和“降气利水”的方法治疗。
3.朝百脉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汇聚于肺,进行清浊之气的交换,再通过肺气宣降作用,将血液输送到全身。血液运行的原动力是心气,又赖于肺气的推动和调节,即肺气具有辅心行血的作用。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之精所化的谷气相结合,生成宗气,宗气有“贯心脉”以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肺气充沛,宗气旺盛,气机调畅,则血运正常。若肺气虚弱或壅塞,可致心血不畅,甚至血脉瘀滞,见心悸胸闷,唇青舌紫等症;反之,心气虚衰或心阳不振,也能影响肺气的宣通,出现咳嗽、气喘等症。
4.主宣发肃降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作用。肺的宣发与肃降,是由肺气的升降运动来实现的。
(1)肺气宣发:一是呼出体内浊气;二是将津液和水谷精微上输头面诸窍,外达于全身皮毛肌腠;三是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将津液化为汗液,控制和调节其排泄。若肺气失宣,则致呼吸不畅,胸闷喘咳;卫气被郁遏,腠理闭塞,可致恶寒无汗;津液内停,可变为痰饮,阻塞气道,则见呼吸困难,喘咳不得卧。
(2)肺气肃降:一是吸入自然界之清气,并将吸入之清气与谷气相融合而成的宗气向下布散至脐下,以资元气;二是将津液及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于其他脏腑以濡润之,将浊液下输,经肾的气化作用化为尿液,排出体外;三是肺气的肃降能及时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保持其洁净使肺气运动畅行无阻。若肺失肃降,则可见呼吸表浅或短促、气喘、痰多等。
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是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两个方面。宣发与肃降协调,则呼吸均匀通畅,水液得以正常的输布代谢,所谓“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5.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人身之表,有分泌汗液,润泽皮肤,调节体温,辅助呼吸和抵御外邪的功能。
1)肺对皮毛的作用:一是肺气宣散卫气于皮毛,发挥卫气的作用;二是肺气输精于皮毛以滋养之,使之红润光泽。若肺精亏、肺气虚,可因皮毛失濡而见枯槁不泽。
2)皮毛对肺的作用:一是皮毛能宣散肺气,以调节呼吸,汗孔不仅是排泄汗液之门户,也是随着肺的宣发和肃降进行体内外气的交换的部位;二是皮毛受邪,可内合于肺。
(2)开窍于鼻:鼻为呼吸之气出入的通道,与肺直接相连。鼻的通气和嗅觉功能,必须依赖肺气的宣发作用。肺气宣畅,则鼻窍通利,呼吸平稳,嗅觉灵敏;肺失宣发,则鼻塞不通,呼吸不利,嗅觉亦差。
(3)在志为忧(悲):悲和忧略有不同,同属肺志。悲忧皆为人体正常的情绪变化或情感反映,由肺精、肺气所化生。过度悲哀或过度忧伤,损伤肺精、肺气,或导致肺气宣降失调。悲伤过度,可出现呼吸气短等肺气不足的现象。反之,肺精气虚衰或肺气宣降失调时,机体对外来刺激的耐受能力下降,易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
(4)在液为涕:涕,即鼻涕,有润泽鼻窍的作用。鼻涕由肺精所化,由肺气的宣发作用布散于鼻窍。肺精肺气充足,则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寒邪袭肺,肺之精津被寒邪所凝而不化,则鼻流清涕;肺热壅盛,则喘咳上气,流涕黄浊;若燥邪犯肺,则鼻干少涕而痛。
(5)与秋气相通应:肺与秋气相通,肺金之气应秋而旺,肺的制约和收敛功能强盛。秋日人体气血运行也随“秋收”之气而衰落,人气亦当顺应秋气而渐收。治疗肺病时,秋季不可过分发散肺气,而应顺其敛降之性。
(三)脾
脾位于中焦,横膈之下,左侧腹腔内,胃的左方。脾的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升和主统血。脾的生理特性是喜燥恶湿,宜升则健。脾合胃,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脾在体合肉,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气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1.主运化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即谷精)和津液(即水精),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1)运化水谷:指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的功能。食物经胃初步消化后变为食糜,下送于小肠,经脾的进一步作用,分为水谷精微和糟粕两部分,这一过程可称为“化”。水谷精微,经脾气的激发作用由小肠吸收,再由脾气的转输作用输送到其他四脏,化生精气,这一过程称为“运”。脾气的运化功能健全,则能提供充足的养料,脏腑组织等就能得到充养而发挥正常的功能。若脾失健运,则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致倦怠、消瘦等病变。
(2)运化水液:指脾气的吸收、转输水精,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水液经脾气的转输上输于肺,再由肺的宣发肃降输布于全身,并通过肺肾的作用从不同途径排出体外。脾居中焦,脾气在水液的升降布散运动中发挥着枢纽作用,使之上行下达,畅通无阻,维持了水液代谢的平衡。若脾气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停聚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甚至导致水肿。
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是脾主运化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饮食物是人类出生后所需营养的主要来源,是生成精气的基础,而饮食物的消化及其精微的吸收、转输都由脾所主,故脾称为“后天之本”。故脾气充实,运化功能健全,则正气充足,不易受到邪气的侵袭,脾气不健,气血亏虚,则人体易病。
2.主统血指脾气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脾的统血作用与脾气、脾阳充足与否有密切关系。脾气健运,气生有源,气足而固摄作用健全,血液循脉运行而不逸出脉外。若脾失健运,气衰而固摄功能减退,血液失去统摄而致出血,称为脾不统血,一般把下部和肌肉皮下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及肌衄等,归为脾不统血。脾不统血由气虚所致,一般出血色淡质稀,并有气虚见症。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肉,主四肢:指脾气的运化功能与肌肉的丰满健壮和四肢的正常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全身的肌肉赖水谷精微及津液的营养滋润,才能壮实丰满,正常发挥功能。脾运失常,水谷精微及津液的生成和转输障碍,肌肉得不到营养和滋润,必致瘦削,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健脾胃生精气是治疗痿证的基本原则。人体的四肢又称“四末”,同样需要水谷精微及津液的营养和滋润。脾气健运,则四肢的营养充足,活动轻劲有力;反之则四肢的营养缺乏,可见倦怠无力,甚或痿废不用。
(2)其华在唇:指口唇的色泽可以反映脾气盛衰,脾气健旺,气血充足,则口唇红润光泽;脾失健运,则气血衰少,口唇淡白不泽。
(3)开窍于口:指人的食欲、口味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口在消化道的最上端,主接纳和咀嚼食物,脾的经脉“连舌本,散舌下”,舌又主司味觉,食欲和口味都可反映脾的运化功能。脾气健旺,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若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则见食欲不振,口味异常,如口淡乏味、口腻、口甜等。
(4)在志为思:指脾与思志相关。思即思虑,思虑过度,或所思不遂,最易妨碍脾的运化,致使脾胃气结,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因而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头目眩晕等症。
(5)在液为涎:涎为口津,即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由脾精、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有保护、润泽口腔的作用,进食时分泌旺盛,以助咀嚼和消化。脾精、脾气充足,涎液化生适量。脾胃不和或脾气不摄,则导致涎液化生增多,口涎自出。脾精不足,津液不充,或脾气不化,则见涎液分泌量少,口干舌燥。
(6)长夏之气相通应:长夏之季,天阳下迫,地气上腾,湿为热蒸,蕴酿生化,万物华实,合于土生万物之象,脾主运化,化生精气,以奉生身,类于“土爰稼穑”之理,故脾与长夏相通应。湿虽主生化,但湿太过反困脾,故至夏秋之交,脾弱者易为湿伤。
(四)肝
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肝的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有“体阴而用阳”之说。肝的生理特性是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故称之为“刚脏”。肝合胆,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气与春气相通应。
1.主疏泄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肝气的特点是主升、主动,促进全身气机的疏通、畅达,维持人体功能活动的有序进行。肝气的疏泄反映了肝为刚脏及肝气主动、主升的生理特点,是维持肝脏本身及相关脏腑的功能协调有序的重要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调畅情志:情志活动,指人的情感、情绪变化。情志活动分属五脏,由心所主。心主神志的功能,与心主血脉密切相关,血的正常运行,又要依赖于气机的调畅,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故肝具有调畅情志的功能。肝气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心情舒畅,情志活动正常;若肝气郁结,则心情抑郁不乐,悲忧善虑;若肝气上逆,常见烦躁易怒,亢奋激动。反之,情志活动异常,又多导致气机失调的病变。故治疗情志病时应着重调理肝气。
(2)促进消化吸收: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协调脾胃的气机升降。脾气以升为健,胃气以降为和。脾胃之气的升降相因,平衡协调,与肝气的疏泄有密切的关系。肝气疏泄,气机调畅,有助于脾胃之气的升降,从而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另一方面,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汁参与饮食物消化和吸收,乃肝之余气所化,又称“精汁”,肝气疏泄正常,气机调畅,胆汁才能够正常的分泌与排泄。如果肝失疏泄,出现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可导致胆汁郁滞,影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可出现食欲减退、口苦、黄疸、厌食油腻等症。
(3)维持气血运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气条达舒畅,则气血调和,正常的气血运行得以维持。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必然影响了气血的运行,如气滞可导致血瘀,气逆于上,则血随气逆。
(4)调节水液代谢:气行则津布,肝的疏泄作用能促进津液的输布代谢,使之无聚湿成痰之患。若肝失疏泄,气机郁结,亦会导致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形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出现水肿、痰核等。因此,疏肝理气是治疗瘀血内阻和痰饮水湿内停的常法。
(5)调节生殖功能:男子排精,女子月经,与肝气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男子精液的贮藏与施泄,是肝肾之气的闭藏与疏泄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则精液排泄通畅有度;肝失疏泄,则排精不畅。气机调畅又是女子行经能否通畅有度的重要条件,亦受肝气的疏泄功能的影响。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发挥,则月经周期正常,经行通畅;若肝失疏泄,气机失调,则见月经周期紊乱,经行不畅,甚或痛经。治疗此类病证,常以疏肝为第一要法。由于肝气的疏泄功能对女子的生殖功能尤为重要,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肝调节生殖功能的作用是通过调理冲任二脉和精室来实现的。
2.主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有以下三个方面。
(1)贮藏血液:人体的血液在体内不断运行,一部分由肝加以贮藏。肝藏血可以濡养肝本身,使之冲和畅达,以制约肝阳,防其过亢;从全身而言,肝血可濡养肝及其形体官窍。如肝血不足,不能濡养目,则两目干涩昏花;不能濡养筋脉,则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
(2)调节血量:肝能根据人体需要调节各部分血量的分配。随着机体活动量、情绪及外界气候等因素的变化,人体各部分的所需血量也随之变化,这种变化是通过肝的藏血和疏泄功能实现的。当机体活动剧烈或情绪激动时,肝脏就将所贮藏的血液向外周输布。当人体处于安静或情绪稳定时,机体外周对血液的需求量相对减少,部分血液便又归藏于肝,即“人卧血归于肝”(《素问·五藏生成》)。
(3)防止出血:肝主凝血以防止出血。肝气充足能固摄肝血而不致出血;肝阴充足,肝阳被涵,能发挥凝血功能而防止出血。肝不能藏血可引起各种出血。原因大致有三:一是肝气虚弱,收摄无力;二是肝阴不足,肝阳偏亢,血不得凝而出血不止;三是肝火亢盛,灼伤脉络,迫血妄行。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筋:筋即筋膜,包括肌腱和韧带,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连接关节、肌肉,主司关节运动,筋收缩弛张,关节才能运动自如。筋的功能依赖于肝精肝血的濡养。如果肝精肝血亏虚,则筋的运动能力就会减退。老年人动作迟缓,运动不灵活,动则容易疲劳,就是由于肝精肝血衰少,不能养筋之故。
(2)其华在爪:爪即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乃筋之延续。爪甲亦赖肝精肝血以濡养,肝之精血的盛衰,可以影响到爪的荣枯,而从爪甲的荣枯,可测知肝脏功能正常与否。肝精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红润光泽;肝精肝血不足,则爪甲痿软而薄,枯而色夭,甚则变形、脆裂。
(3)开窍于目:目具有视物功能,又称“精明”。目的视物功能,依赖肝精肝血之濡养和肝气之疏泄。肝的经脉上连目系,肝之精血气循此上注于目。精血充足,肝气调和,目才能正常发挥其视物辨色的功能。肝精肝血不足,则会导致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目眩、目眶疼痛等症;肝经风热则目赤痒痛。临床上凡目疾主要以治肝为主。
(4)在志为怒:怒是人在情绪激动时的一种情志变化,由肝之精气所化,故肝在志为怒。大怒或郁怒不解,既可引起肝气郁结,精血津液运行障碍,痰饮瘀血及癥瘕积聚内生,又可致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发为出血或中风晕厥。若肝之精血不足,不能涵养怒志,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则易发怒。临床辨证属郁怒者,当疏肝解郁;属大怒者,当平肝降逆。
(5)在液为泪:泪由肝精肝血所化,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如肝血不足,泪液分泌减少,见两目干涩;如风火赤眼,肝经湿热,可见目眵增多,迎风流泪等。
(6)与春气相通应:春季为一年之始,阳气始生,自然界生机勃发,肝主疏泄,恶抑郁而喜条达,为“阴中之少阳”,故肝与春气相通应。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诸方面,都必须顺应春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畅达之性:保持情志舒畅,戒暴怒忧郁,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广庭信步,舒展形体。春季天气转暖而风气偏胜,人体之肝气应之而旺,故素体肝气偏旺、肝阳偏亢或脾胃虚弱之人在春季易发病。
(五)肾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肾的生理功能是主藏精、主水和主纳气。肾的生理特性是封藏,因肾藏先天之精,主人体生殖,为生命之本原,故称肾为“先天之本”。又肾主一身之阴阳,故又称肾为“五脏阴阳之本”。肾合膀胱,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气与冬气相通应。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1)藏精:肾藏精,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精藏于肾,发挥其生理效应而不无故流失,依赖于肾气的闭藏和激发作用的协调。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生命之源,是脏腑形体官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有先天后天之分:
1)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禀受于父母。出生之前,形成生命,是生命的构成本原;出生之后,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基础,又称为“生殖之精”。
2)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之精,由脾胃的运化而成,经脾气的转输作用以“灌四傍”,滋养全身脏腑,故又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各脏腑之精化为各脏腑之气,以推动和调控该脏腑的生理功能,剩余部分输送到肾中,充养先天之精。肾精的构成,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后天之精的充养而化成,肾精所化的肾气,属先天之气,即元气。先天、后天之精相互资助,相互为用。出生之后,“后天之精”有赖于“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才能不断地化生,营养机体;先天之精也须依赖后天之精的不断培育和充养,才能日渐充盛,以发挥其生理效应。
(2)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是肾精肾气的作用。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最基本物质。肾藏精,精化气,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以及在生命过程中的生殖能力,都取决于肾精及肾气的盛衰。人出生后随着肾精及肾气的不断充盈,产生天癸,促进人体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功能的作用。其后,肾精及肾气不断充盈,从而维持人体生殖功能旺盛。中年以后,肾精及肾气逐渐衰少,天癸亦随之衰减,以至竭绝,生殖功能逐渐衰退,生殖器官日趋萎缩,最后丧失生殖功能而进入老年期。肾精及肾气关系到人的生殖功能,是人类生育繁衍的根本,故称肾为“先天之本”。若肾精及肾气不足时,则表现为小儿生长发育不良;在成人则为早衰。
知识拓展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3)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肾气由肾精所化,为脏腑之气的根本,肾气涵有阴阳:肾阴凉润、宁静、抑制、凝结,肾阳温煦、推动、兴奋、宣散,肾阴肾阳协调共济,则肾气冲和畅达。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推动和激发脏腑经络的功能,温煦全身脏腑形体官窍,促进精血津液的化生和输布,即“有形化无形”的气化过程。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抑制和调控脏腑的功能,凉润全身脏腑形体官窍,抑制机体的新陈代谢,调控机体的气化过程,并使气凝聚成形而为精血津液,所谓“无形化有形”。肾气所分化的肾阴称为元阴、真阴,肾阳称为元阳、真阳,肾精、肾气及其分化的肾阴、肾阳为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肾阴肾阳又称为“五脏阴阳之本”。各脏之精、气、阴、阳不足的病变,最终必然会累及肾之精、气、阴、阳,故有“久病及肾”之说。
2.主水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首先,肾气及肾阴肾阳主司和调节机体水液代谢的各个环节。其次,肾在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对维持机体水液代谢平衡起着关键作用。机体代谢后的浊液通过三焦下输于肾或膀胱,在肾气的蒸化下分为清浊:清者由脾气转输通过三焦上腾于肺;浊者化为尿液,在肾与膀胱之气的推动作用下排出体外。只有肾气的蒸化和推动作用发挥正常,水液才能升清降浊,化生尿液和排泄尿液。肾气的蒸化作用及其肾阴与肾阳的推动和调控作用的协调,对于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非常重要。
3.主纳气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呼吸由肺所主,但吸入的清气,由肺气的肃降作用下达于肾,再经肾气的摄纳潜藏,才能维持一定的深度。肾的纳气功能,是肾气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无论是肾气虚衰,摄纳无权,还是肺气久虚,久病及肾,均可导致肾气的纳气功能失常。肾精充足,肾气充沛,摄纳有权,则呼吸深长均匀。肾气衰减,摄纳无力,肺吸入之清气不能下纳于肾,则会出现呼吸表浅,或呼多吸少,动则气喘等,称为“肾不纳气”。
肾的生理功能中,藏精是基本功能。其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及主纳气等功能,都是其藏精功能的体现和延伸。
4.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骨,生髓:这是肾精及肾气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功能的具体体现。肾藏精,精生髓,髓分骨髓、脊髓和脑髓,骨的生长发育,有赖于骨髓的充盈及其所提供的营养。肾精的盛衰,不仅影响骨骼发育,也影响脊髓及脑髓的充盈。脊髓上通于脑,脑的功能与肾亦有密切关系。脑的病变,尤其是虚性病变,常采用补肾填精法治疗。齿与骨同出一源,亦由肾精充养,故称“齿为骨之余”。
(2)其华在发:发的生长,赖血以养,故称“发为血之余”,而发的生机根源于肾。肾精化血,精血旺盛,则毛发粗壮而润泽。发为肾之外候,所以发之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常能反映肾精的盛衰。凡未老、年少而头发枯萎,早脱早白等,则往往与肾精不足有关。
(3)开窍于耳及二阴:耳的听觉功能灵敏与否,与肾精、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只有肾精及肾气充盈,髓海得养,才能听觉灵敏。耳的听觉变化可作为判断肾精及肾气盛衰的重要标志。二阴则指前阴和后阴,主司二便。尿液的生成及排泄必须依赖于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协调。肾气蒸化及固摄失常,可见尿频、遗尿、尿失禁、尿少或尿闭等。粪便的排泄,亦与肾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有关。若肾气不足,则推动无力而致气虚便秘,或固摄无权而致久泄滑脱,大便失禁。前阴是人体的外生殖器,其功能与肾精、肾气的关系密切,故前阴性器官又有“外肾”之称。前阴主房事和生殖,肾精充足,肾气充盛,则精液及时溢泻,男女阴阳合而有子。肾精、肾气不足,则可致性器官的发育不良和生殖能力减退,从而导致男子阳痿、早泄、少精、滑精、遗精、精瘀及不育等,女子则见梦交、月经异常及不孕等。
(4)在志为恐:恐是一种恐惧、害怕的情志活动,恐使肾中精气却而不上行,反而令气下走,使肾气不得正常地布散,所以说“恐伤肾”“恐则气下”。
(5)在液为唾:唾是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出于舌下,有润泽口腔,滋润食物及滋养肾精的功能。唾由肾精化生,沿足少阴肾经,达舌下之金津、玉液二穴,分泌而出。唾源于肾精,若咽而不吐,则能回滋肾精;若多唾久唾,则能耗伤肾精。故古代养生家主张“吞唾”以养肾精。
(6)与冬气相通应:冬季是最寒冷的季节,自然之物皆静谧闭藏以度冬时。肾为水脏,有润下之性,藏精而为封藏之本。同气相求,故以肾应冬。冬季养生,当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同时食用补阴潜阳的膳食,以利阳气潜藏,阴精积蓄。阳证患者如肺病、心脏病、骨关节病等,易在冬季复发。
[要点:五脏的名称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