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祛痰剂

第二节 祛痰剂

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为祛痰剂。祛痰代表方剂如二陈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等。在使用祛痰剂时,要注意分清病证类型,选择适宜的方剂。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

利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组成】半夏、橘红(各15 g),白茯苓(9 g),甘草(4.5 g)。

【用法】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症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滑。

【方解】方中半夏为君,辛温性燥,善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橘红为臣,既可理气行滞,又能燥湿化痰。君臣等量合用,增强燥湿化痰之力,且体现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鉴于橘红、茯苓是针对痰因气滞和生痰之源而设,故二药为祛痰剂中理气化痰、健脾渗湿的常用组合。加生姜,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用乌梅少许,收敛肺气,与半夏、橘红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伤正;均为佐药。以甘草为佐使,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剂。临床应用以咳嗽、呕吐、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痰者。

【注意事项】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

[要点:化痰基础方剂的组成、主治及用方要点]

清气化痰丸《医方考》

清气化痰杏瓜蒌,茯苓枳芩胆星投;

陈夏姜汁糊丸服,专治肺热咳痰稠。

【组成】陈皮、苦杏仁、枳实、酒黄芩、瓜蒌仁霜、茯苓(各30 g),胆南星、制半夏(各45 g)。

【用法】姜汁为丸。每服6g,温开水送下(现代用法:以上8味,除瓜蒌仁霜外,其余黄芩等7味药粉碎成细粉,与瓜蒌仁霜混匀,过筛。另取生姜100 g,捣碎加水适量,压榨取汁,与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即得。每服6~9 g,1日2次,小儿酌减;亦可作汤剂,加生姜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痰热咳嗽。症见咳嗽气喘,咯痰黄稠,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烦躁不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本方证因痰阻气滞,气郁化火,痰热互结所致。痰热为患,壅肺则肺失清肃,故见咳嗽气喘,咯痰黄稠;阻碍气机,则胸膈痞闷,甚则气逆于上,发为气急呕恶;痰热扰乱心神,可见烦躁不宁。治宜清热化痰,理气止咳。方中胆南星苦凉、瓜蒌仁霜甘寒,均长于清热化痰,瓜蒌仁霜尚能导痰热从大便而下,二者共为君药。制半夏虽属辛温之品,但与苦寒之黄芩相配,一化痰散结,一清热降火,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共为臣药。治痰者当须降其火,治火者必须顺其气,故佐以杏仁降利肺气以宣上,陈皮理气化痰以畅中,枳实破气化痰以宽胸,并佐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使以姜汁为丸,用为开痰之先导。诸药合用,化痰与清热,理气并进,俾气顺则火降,火清则痰消,痰消则火无所附,诸症悉除。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疗痰热咳嗽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咯痰黄稠,胸膈痞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属痰热内结者。

【注意事项】无实火热痰或体弱便溏者勿用,风寒咳嗽和干咳无痰者不宜服用,孕妇忌服。苔白滑为湿郁之象,禁用本方,以防滋腻而助湿留邪。

[要点:清化热痰基础方剂的组成、主治及用方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