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七 外科、皮肤科用药指导

实训七 外科、皮肤科用药指导

【实训目标】

1.能运用已学过知识进行外科、皮肤科中成药的分类。

2.会进行连翘败毒丸、如意金黄散、京万红、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防风通圣丸、当归苦参丸、湿毒清胶囊、甘霖洗剂的用药指导。

3.逐步养成药学工作者所具备的严谨细致、认真负责的职业素养。

【实训内容】

(一)外科常用药

外科用中成药可分为虫螫伤类药、冻伤类药、疖肿类药、手足皲裂类药、水火烫伤类药和痔疮类药。

1.连翘败毒丸由金银花、连翘、大黄、紫花地丁、蒲公英、栀子、白芷、黄芩、赤芍、浙贝母、桔梗、玄参、木通、防风、白鲜皮、甘草、蝉蜕、天花粉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用于疮疖溃烂、灼热发热、流脓流水,丹毒疱疹,疥癣痛痒。口服。大蜜丸一次1丸,水丸一次9g,一日2次。

2.如意金黄散由姜黄、大黄、黄柏、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天南星、白芷、天花粉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用于热毒瘀滞肌肤所致的疮疡肿痛,丹毒流注,症见肌肤红、肿、热、痛;亦用于跌打损伤。外用。红肿、烦热、疼痛,用清茶调敷;漫肿无头,用醋或葱酒调敷;亦可用植物油或蜂蜜调敷;一日数次。

3.京万红由地榆、地黄、罂粟壳、当归、桃仁、黄连、木鳖子、血余炭、棕榈、半边莲、土鳖虫、穿山甲、白蔹、黄柏、紫草、金银花、红花、大黄、苦参、五倍子、槐米、木瓜、苍术、白芷、赤芍、黄芩、胡黄连、川芎、栀子、乌梅、冰片、血竭、乳香、没药等药组成,具有活血解毒、祛瘀止痛、解毒排脓、消肿止痛、去腐生肌的功效。用于轻度水、火、电灼烫伤,疮疡肿痛,皮肤损伤,创面溃烂等。外用。用生理盐水清理创面,涂敷本品或将本品涂于消毒纱布上,敷盖创面,消毒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次。

4.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由麝香、人工牛黄、珍珠、炉甘石(煅)、硼砂、冰片、琥珀等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去腐生肌的功效,用于湿热瘀阻所致的各类痔疮、肛裂,症见大便出血,或疼痛、有下坠感;亦用于肛周湿疹。外用。取适量涂搽患处。用于痔疮便血肿痛时,应将备用的注入管轻轻插入肛门内,挤入2g左右药膏;用于肛裂时,把药膏敷于裂口内。

(二)皮肤科常用药

治疗痱子、粉刺、皮肤瘙痒、脚湿气、风疹块等药物都属于皮肤科用药范围。

1.防风通圣丸由防风、荆芥穗、薄荷、麻黄、大黄、芒硝、栀子、滑石、桔梗、石膏、川芎、当归、白芍、黄芩、连翘、甘草、白术(炒)等药组成,具有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外感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初起瘰疬,风疹湿疮。口服。水丸一次6g,浓缩丸一次8丸,一日2次。

2.当归苦参丸由当归、苦参等药物组成,具有凉血、祛湿的功效。用于血燥湿热引起的头面生疮,粉刺疙瘩,湿疹刺痒,酒渣鼻。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3.湿毒清胶囊由地黄、当归、丹参、苦参、蝉蜕、黄芩、白鲜皮、土茯苓、甘草等药组成,具有养血润燥、化湿解毒、祛风止痒的功效,用于皮肤瘙痒症属血虚湿蕴皮肤证者。口服。一次3~4粒,一日3次。

4.甘霖洗剂由甘草、苦参、白鲜皮、土荆皮、冰片、薄荷脑等药组成,具有清热除湿、祛风止痒的功效,用于风湿热蕴肌肤所致的皮肤瘙痒和下焦湿热所致的外阴瘙痒。外用。皮肤瘙痒:取本品适量,稀释20倍,外搽患处,每日3次。外阴瘙痒:取本品适量,稀释10倍,冲洗外阴和阴道;再用带尾线的棉球浸渍稀释5倍的药液后置于阴道内,次日取出,每日1次。患者使用本品后,无需再用水冲洗。

【实训报告】

1.完成分析给药的相关资料(如:ppt、剧本等)。

2.填写下列常用外科类中成药表格,如表25-12所示。

表25-12 常用外科类中成药

3.填写下列常用皮肤科类中成药表格,如表25-13所示。

表25-13 常用皮肤科类中成药

【实训评价】

学生评价50%,教师评价50%。

(宋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