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六 儿科、妇科用药指导

实训六 儿科、妇科用药指导

【实训目标】

1.能运用已学过知识进行儿科、妇科中成药的分类。

2.会进行小儿感冒颗粒(口服液)、小儿止咳糖浆、小儿消食片、肥儿宝颗粒、启脾丸、加味逍遥口服液、益母颗粒、更年宁心胶囊、妇科千金片等的用药指导。

3.逐步养成药学工作者所具备的严谨细致、认真负责的职业素养。

【实训内容】

(一)儿科常用药

儿科用中成药主要分为感冒类药、咳嗽类药、治积滞类药、治厌食症类药、治脾虚泄泻类药。

1.小儿感冒颗粒(口服液)由广藿香、菊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地黄、地骨皮、白薇、薄荷、石膏组成,具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作用。用于小儿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头胀痛,咳嗽痰黏,咽喉肿痛;流感见上述证候者。口服。颗粒剂,1岁以内一次6 g,1—3岁一次6~12 g,4—7岁一次12~18 g,8—12岁一次24 g,一日2次,开水冲服;口服液,1岁以内一次5 ml,1—3岁一次5~10 ml,4—7岁一次10~15 ml,8—12岁一次20 ml,一日2次,摇匀服。

2.小儿止咳糖浆由玄参、麦冬、胆南星、杏仁水、槟榔(焦)、桔梗、竹茹、桑白皮、天花粉、川贝母、瓜蒌子、甘草、紫苏子(炒)、知母、紫苏叶油组成,具有润肺清热、止嗽化痰作用。用于内热发热,咳嗽黄痰,口干舌燥,腹满便秘,久嗽痰盛。口服。一次10 ml,一日2次。

3.小儿消食片由鸡内金(炒)、山楂、六神曲(炒)、麦芽(炒)、槟榔、陈皮组成,具有消食化滞、健脾和胃的作用。用于脾胃不和,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秘,食滞,疳积。口服。1—3岁一次2~4片,3—7岁一次4~6片,成人一次6~8片,一日3次。

4.肥儿宝颗粒由使君子、党参、广山楂、稻芽(炒)、鸡内金、夜明砂、山药(炒)、莲子、海螵蛸、茯苓、叶下珠、甘草等组成。

5.启脾丸由人参、白术(炒)、茯苓、甘草、陈皮、山药、莲子(炒)、山楂(炒)、六神曲(炒)、麦芽(炒)、泽泻组成,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便稀。口服。一次1丸,一日2~3次。3岁以内小儿酌减。

(二)妇科常用药

妇科用药主要分为理血药、清热药、扶正药、散结药。理血药具有活血祛瘀、调理月经的作用,主要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症。清热药具有清热、祛湿、止带等功能。扶正药具有益气养血、滋补肝肾、补虚扶正等作用,主要用于妇女气血两虚所致的月经不调,胎元不固所致的先兆流产,以及肝肾阴虚所致的更年期综合征。散结药主要用于乳痈、乳癖等症。

1.加味逍遥口服液(丸)由柴胡、当归、白芍、白术(麸炒)、茯苓、甘草、牡丹皮、栀子(姜炙)、薄荷组成,具有舒肝清热、健脾养血作用。用于肝郁血虚,肝脾不和,两胁胀痛,头昏目眩,倦怠食少,月经不调,脐腹胀痛。口服。口服液一次10 ml,水丸一次6g,大蜜丸一次9g,一日2次。

2.益母颗粒由益母草、当归、川芎、木香组成,具有活血调经、行气止痛的作用。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产后瘀血腹痛。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开水冲服。治疗痛经,可于经前3~7日开始服药,直至痛经缓解;对有生育要求者(未避孕),宜行经当日开始服药。

3.更年宁心胶囊由熟地黄、黄连、白芍、黄芩、阿胶、茯苓组成,具有滋阴清热、安神除烦作用。用于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属阴虚火旺证,症见潮热面红,自汗盗汗,心烦不宁,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4周为1个疗程。

4.妇科千金片由千斤拔、金樱根、穿心莲、功劳木、单面针、当归、鸡血藤、党参组成,具有清热除湿、益气化瘀作用。用于湿热瘀阻所致的带下病、腹痛,症见带下量多、色黄质稠、臭秽,小腹疼痛,腰骶酸痛,神疲乏力;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炎、慢性宫颈炎见上述证候者。口服。一次6片,一日3次。

【实训报告】

1.完成分析给药的相关资料(如:ppt、剧本等)。

2.填写下列常用儿科类中成药表格,如表25-10所示。

表25-10 常用儿科类中成药

3.填写下列常用妇科类中成药表格,如表25-11所示。

表25-11 常用妇科类中成药

【实训评价】

学生评价50%,教师评价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