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的功能和作用

二、经络的功能和作用

(一)生理功能

从经络的概念和组成可以概括出经络有以下四方面的生理功能。

1.联络脏腑,沟通内外通过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达上下,联络脏腑;通过奇经八脉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和调节气血的运行;经筋、皮部则联结肢体筋肉皮肤。人体正是通过经络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2.运行气血,濡养全身气血之所以能通达全身,温养濡润各脏腑组织器官,皆因经络循环灌注之功。因此,经脉畅通,气血充足,则筋骨强健,关节通利,各生理功能得以维持;反之,经脉闭塞,气血阻滞,则出现各种病证。

3.卫外固表,抗御病邪经络能运行气血而营阴阳,使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营卫之气密布周身,营血调和,则能和调五脏,洒陈六腑,卫外固表,抗御病邪。

4.经络感传,调节平衡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针刺腧穴后的“得气”和“行气”现象就是通过循经感传达到疏通气血和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经络学说运用于临床,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1.说明病理变化经络有联络脏腑,运行气血,营内卫外,感应传导等功能,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可成为传注病邪和反映病候的途径。

2.指导疾病诊断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可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

(1)分经辨证:临床可根据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对疾病进行诊断,如胁肋是肝经所过之处,肝与胆互为表里,胁肋胀痛多与肝胆有关;头痛证,痛在前额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多与少阳经有关。

(2)扪穴诊病: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临床发现在经络循行的通路上或在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处,有明显压痛或扪到结节状、条索状的反应物,或出现局部皮肤的形态变化时,亦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如肠痈可在阑尾穴出现压痛点等。

3.指导临床治疗

(1)药物归经: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如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根据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而产生的“药物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羌活、白芷、柴胡都能治头痛,而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柴胡善治少阳经头痛。

(2)循经取穴:主要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理论,以循经取穴的方法指导临床疾病治疗,如胃痛取胃经的足三里,腰背痛取膀胱经的委中等。

[要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药物归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