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辛温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主要用于风寒表证,该证是由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症状可出现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口渴喜热饮、苔薄白。常选用麻黄、荆芥、紫苏叶等发散风寒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痰多咳喘者多配伍苦杏仁、半夏等止咳平喘药以帮助寒痰的排出。代表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组成】麻黄(去节)(9 g),桂枝(去皮)、杏仁(去皮尖)(各6 g),炙甘草(3g)各等份。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需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功效】发汗解表(为主),宣肺平喘(为辅)。
【主治】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本方中,用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是治疗本病的主证,为君药;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表的桂枝为臣药,以助麻黄发汗之力,且可以调和营卫;杏仁为佐药,降利肺气,与麻黄配伍,一升一降,以增强宣肺平喘之功;炙甘草为使药,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即可调和麻黄杏仁的宣降特性,又能缓和麻黄桂枝合用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及正气。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临床当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为辨证依据。
2.现代运用本方现代临床用其加减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喉源性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腰扭伤、脉管炎、周围神经病、小儿支气管炎、小儿遗尿等。
【注意事项】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
[要点:麻黄汤的组成、功效、主治、方解及用方要点]
案例举隅
患者女性,46岁。咳喘已七年,近受风寒侵袭,胸闷窒塞,呼吸不利。咳喘多痰,喉间作水鸣声,苔白,脉软。用麻黄汤,咳止喘平,呼吸通畅。
分析:本案为冷风哮喘。肺内素有疾饮内伏,受风寒外感引发。麻黄汤外解风寒,内宣肺气,其效如神。
桂枝汤《伤寒论》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
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组成】桂枝、白芍、生姜(各9 g),甘草(6 g),大枣(3枚)各等分。
【用法】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方解】方中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络,助阳化气为君药,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邪;用芍药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为臣药,是由于芍药有养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的作用;桂芍等量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辛温,既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可以和胃止呕;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甘平,可以补中益气健脾生津;姜枣相配,均为佐药,是为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是本方中除了桂枝、芍药以外的第二对调和营卫的药对。炙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为使药。诸药合用,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疗外感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依据。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注意事项】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黏腻、酒肉、臭恶等物。
[要点:桂枝汤的组成、功效、主治及用方要点]
案例举隅
患者女性,36岁。时有口苦,咽干,有口气,恶风,冬天怕冷。服桂枝汤3剂,服后覆取微汗,症状缓解。
分析:本案为阳明中风。胃中浊气上逆故有口气;恶寒,则表未解也,可发汗。用桂枝汤驱散胃中风气则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