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用法

二、用法

迄今为止,口服仍是临床采用的主要给药途径。口服给药的治疗效果,除受剂型、制剂过程的影响外,还与服药时间、服药量及服药的冷热等因素有关。

1.服药时间用药时间的合理与否,会影响临床疗效。具体给药时间,应当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胃肠的状况及药物特性来决定。驱虫药、峻下逐水药,需要清晨空腹服用。因为清晨胃及十二指肠内还没有内容物,所服药物能迅速进入胃发挥作用。攻下药,需饭前服,因不受食物影响,易于发挥疗效。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或消食药,宜饭后服用。因药物与食物混合,既能减轻对胃肠的刺激,又有利于消食作用的发挥。治疗失眠证的安神药,则宜于睡前15~30 min服用,以保证药效充分发挥。

2.服药多少口服给药,往往根据病情缓急轻重来确定服药多少。一般疾病,常采用每日1剂,每剂分2次或3次服用。而病情急重者,可每隔4h服药1次,或昼夜不停服用。呕吐患者口服药物,宜小量频服,以免增加药物对胃的不良刺激。而中药的熏洗剂,一般采用先熏后洗,每剂中药每天可熏洗2~3次。

3.服药冷热中医治病,比较注重服药冷热问题。汤剂服用时宜振荡温服,既不至于使药物变凉后形成的沉淀被遗弃而影响疗效,又可避免其过凉伤胃。治寒证用热药,宜热服;治热证用寒凉药,可凉服。例如,发散风寒药主治外感风寒实证,不仅要求热服,还要求温覆取汗。总之,根据临床的具体情况,以确保疗效为前提,区别对待。另外,丸、散等固体药剂,多用温开水送服。而中成药按说明书要求服用。

4.药后调护服药后施以合理的调养护理,不仅有助于药效的发挥,也有助于疾病的康复,如服用治疗风寒表证的发汗解表方后,要求温覆取汗,令全身微出汗,但不可使其汗出过多,既有利于发汗解表,又不至于伤阴。应用作用峻猛的峻下方,如十枣汤,泻后主张用米粥调身养气等。诸如此类的调理和康复方法甚多,不胜枚举。

[要点:常用剂型种类,服药疗效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