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散风寒药

一、发散风寒药

发散风寒药指以发散风寒表邪为主要作用,治疗风寒表证的药物。性温味辛,主入肺与膀胱经,又称辛温解表药。

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身疼痛、鼻塞、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等。部分发散风寒药还兼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胜湿止痛等作用,还可治疗咳喘、水肿、风湿痹痛等。本类药物,性偏温燥,多数药物具有发汗作用,阴虚血亏、里热偏盛者,不宜使用。

麻黄 ahuang

【来源】为麻黄科亚灌木草麻黄Ephed ra sinica Stapf、木贼麻黄Ephed ra equisetina Bge.及中麻黄Ephed 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的干燥草质茎。主产于河北、内蒙古、甘肃、山西等地。秋末采收,阴干切段。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与应用】

1.用于风寒表实证。发汗散寒力强,为发汗解表之要药。治表寒实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脉浮紧等,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因兼有平喘之功,故对风寒表实而有喘咳者尤为适宜,如麻黄汤;阳虚外感,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脉反沉者,常与附子、细辛同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2.用于喘咳实证。为治肺气壅遏喘咳之要药,无论寒、热、痰、饮,有无表证均可应用。尤适风寒外束,肺气壅遏之证,常与杏仁相使,如三拗汤;外感风寒,引动内饮之咳喘、痰多清稀,常与细辛、干姜、五味子等同用,如小青龙汤;热邪壅遏,高热喘急,常与石膏、杏仁配伍,如麻杏石甘汤。

3.用于风水水肿。治风水证,见水肿、小便不利、脉浮,与甘草同用,即甘草麻黄汤;兼内热及脾虚者,可配生姜、白术等同用,如越婢加术汤。

此外,能散寒通滞,可用于风寒湿痹,阴疽,痰核等证。

【用法用量】煎服,2~10 g。生麻黄发汗、利水作用较强;蜜炙麻黄发汗力缓,长于平喘,略兼润肺;麻黄绒作用缓和,炙麻黄绒作用更缓和。故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宜炙用。小儿、年老体弱者宜用麻黄绒或炙用。

【注意事项】发汗宣肺力强,“发汗解表第一要药”,故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者慎用。

[要点:麻黄的性味、功效、主治及注意事项]

知识拓展

麻黄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含少量伪麻黄碱、挥发油等。其中挥发油具有发汗、解热作用。麻黄碱和伪麻黄碱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麻黄碱有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和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伪麻黄碱还具有较强的利尿功效。

桂枝 uizhi

【来源】为樟科常绿乔木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福建等地。春夏采收,晒干或阴干。切片生用,亦可蜜炙用。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

【主治与应用】

1.用于风寒表证。发汗力较麻黄缓和,治风寒表证,不论表实无汗或表虚有汗都可应用。风寒表证,身不出汗,配麻黄同用,有相须作用,可促使发汗,如麻黄汤;风寒表证,身有汗出,配白芍等,有协调营卫的作用,如桂枝汤。

2.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具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对寒湿性风湿痹痛,多配合附子、羌活、防风等同用;对气血寒滞所引起的经闭、痛经等,常配合当归、芍药、桃仁等同用。

3.用于水湿停滞所致的痰饮喘咳,以及小便不利。善通阳气,能化阴寒,治脾阳不运,水湿停滞形成痰饮,常与茯苓、白术等配伍应用,如苓桂术甘汤;膀胱气化失司、小便不利,用桂枝以通阳化气,助利水药以通利小便,常配合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之心悸动、脉结代,多与炙甘草、党参同用,如炙甘草汤。

【用法用量】煎服,3~10 g。蜜炙桂枝偏补中助阳,多用于虚寒腹痛。

【注意事项】辛温助阳,易伤阴耗血,故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之出血证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要点:桂枝的性味、功效及主治]

知识拓展

桂枝与麻黄的异同:二药均具有发汗解表之功,治风寒表实证,常相须为用。但桂枝发汗力较缓,不论风寒表证、表虚皆可用之;还能温通经脉以止痛,助阳化气以行水,可治疗寒凝经脉之痹痛、腹痛、痛经、经闭、胸痛及痰饮蓄水、心悸、脉结代等。而麻黄发汗力强,故风寒表实无汗之重证多用之;还能平喘、利尿,治咳喘实证、水肿初起。

香薷 iangru

【来源】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石香薷Mosla chinensis Maxim.或江香薷Mosla chinensis“Jiangxiangru”的干燥地上部分。前者习称“青香薷”,后者习称“江香薷”。主产于江西、安徽及河南等地。夏季茎叶茂盛、花盛时择晴天采割,除去杂质,阴干。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与应用】

1.用于阴暑证。外能发汗解表,内能化湿和中,有“夏月之麻黄”之称,为暑天解表要药。尤适夏季贪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阴暑,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呕吐腹泻等,常与扁豆、厚朴同用,如香薷散。

2.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兼有利水消肿之功,多用于水肿而有表证者。常与白术等同用,如薷术丸。

【用法用量】煎服,3~10 g。

[要点:香薷的性味、功效及用法用量]

知识拓展

1.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可多服。

2.阳暑证和阴暑证的区别:阳暑多因长时间在太阳暴晒或高热环境下劳作、运动等原因造成,表现为头晕、口渴、大汗、面色发红、体温升高;阴暑是因贪凉冷饮、露宿或长期待在低温的环境里等原因造成,表现为恶心、乏力、食欲缺乏、大便稀、舌苔腻等。

荆芥 ingjie

【来源】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地。夏秋开花时割取地上部分,阴干切段用,或只取花穗入药。生用或炒炭用。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消疮,止血。

【主治与应用】

1.用于外感表证。主要治疗感冒风寒证,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等,常与防风相须为用,如荆防败毒散;治疗感冒风热证,症见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常配薄荷、菊花、桑叶、金银花等辛凉解表药或清热解毒药。

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有辛散作用,能助麻疹透发,常与薄荷、蝉蜕、牛蒡子等配合应用,如透疹汤。

3.用于疮疡初起兼表证。可配伍防风、金银花、连翘、赤芍等同用,既退寒热,又消痈肿。偏风寒者,配伍羌活、川芎,如败毒散;偏风热者,配伍金银花、连翘,如银翘败毒散。

4.用于衄血、便血、崩漏等出血证。荆芥炒炭应用,有入血分而止血的作用,可用于便血、崩漏等症,在临床上常配合其他止血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5~10 g。荆芥穗发汗解表力强,善散头面风邪;荆芥炭长于止血;生荆芥长于解表透疹消疮。

[要点:荆芥的性味、功效及用法用量]

知识拓展

1.荆芥药食两用,有强烈香气,主要以鲜嫩的茎叶供作蔬菜食用。荆芥富含挥发油,以叶片含量最高,味鲜美,生食熟食均可,但以凉拌为多,一般将嫩尖作夏季调味料,是一种经济效益高、无公害、保健型辛香蔬菜。

2.荆芥穗功用与荆芥同,但作用较强,是治血晕的要药,尤适产后因失血过多或血液循环功能障碍而引起的晕厥。

防风 angfeng

【来源】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urcz.)Schischk.的干燥根。主产于东北、河北、四川、云南等地。春秋季采挖未抽花茎植株的根,除去杂质,晒干切片。生用或炒炭用。

【性味归经】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主治与应用】

1.用于外感表证。用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以及感冒风热、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防风解表以祛风为长,既能散风寒,又能发散风热,与荆芥作用相仿,故两药往往配合应用。

2.用于风湿痹痛。能祛风湿而止痛,为治痹证常用药。常配合羌活、防己等药应用。

3.用于破伤风、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症。能祛风止痉,多配合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药,如玉真散。

【用法用量】煎服,5~10 g。

【注意事项】凡燥热、阴虚血亏、热病动风者慎用或忌用。

[要点:防风的性味及功效]

知识拓展

《本草汇言》:“防风,散风寒湿痹之要药也。故主诸风周身不遂,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痿痹等证。”药性缓和,为“风药中之润剂”。无论表寒、表热、夹湿或皮肤瘙痒皆可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