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燥湿和胃剂
燥湿和胃剂适用于湿浊阻于中焦所致的脘腹痞满,恶心呕吐,大便溏薄,口淡不渴,舌苔白腻等症。代表方剂如藿香正气散、平胃散等。
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姜枣齐;
燥湿运脾除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组成】苍术(15 g),姜制厚朴、陈皮(各9 g),炒甘草(6 g)
【用法】共为细末,每次6~9 g,生姜、大枣煎汤送服,一日2~3次;或作汤剂,加姜、枣,水煎服,一日2次。
【功效】燥湿健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困脾胃证,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倦怠嗜卧,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方解】本方主治病证由湿邪困阻,气机不利,脾胃失和所致。湿阻气滞,则脘腹胀满;脾为湿困,运化失常,则不思饮食,大便溏薄;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脾主四肢、肌肉,湿邪困阻,清阳不升,故倦怠嗜卧。方中重用苍术燥湿健脾以助运化,为君药。厚朴助苍术燥湿健脾,又能除满以消胀,为臣药。陈皮助厚朴行气化湿,为佐药。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燥湿与行气并用,燥湿为主,使湿浊得化,气机调畅,脾胃自和。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燥湿健脾的常用方剂,主要用于湿滞中焦证。以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舌苔白厚而腻为证治要点。
2.现代应用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消化道功能紊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和胃下垂等病而属湿困脾胃者。
【注意事项】阴虚气滞,脾虚胃弱者,不宜应用。
[要点:平胃散的组成、功效、主治及用方要点]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藿香正气苏腹皮,甘桔陈苓术朴齐;
半夏白芷加姜枣,解表化湿功效好。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30 g),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各60 g),藿香(90 g),炙甘草(75 g)。
【用法】共为细末,每次6~9 g,生姜、大枣煎汤送服,一日2~3次;亦可作丸剂,称“藿香正气丸”,每次6~9 g,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
【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症见霍乱吐泻,恶寒发热,头痛,脘闷食少,腹胀腹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濡缓。
【方解】本方主治病证因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湿滞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故霍乱吐泻;风寒外束,卫阳被郁,故恶寒发热,头痛;湿浊内阻,气机不畅,故脘闷食少,腹胀腹痛。治宜外散风寒,内化湿浊,兼以理气和中。方中重用藿香解表,化湿,和胃止呕,既能外解表邪,又能内化湿浊,为君药。紫苏、白芷助藿香解表化湿,为臣药。半夏曲、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厚朴、大腹皮、桔梗行气化湿,畅中消胀,共为佐药。甘草、姜、枣共为使药,诸药合用,表里双解,扶正祛邪。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本方是解表和中,芳香化湿以治霍乱吐泻的常用方剂,主要用于夏秋季表寒里湿者。以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而见寒热头痛,呕吐泄泻,脘腹胀痛,舌苔白厚而腻为证治要点。
2.现代应用多用于急性胃肠炎、流行性感冒、感冒等属湿滞脾胃,风寒外感者。
[要点:藿香正气散的功效、主治、配伍特点及用方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