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止血药
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止血药。止血药适用于各种出血证,如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紫癜及创伤出血等。
止血药因其药性有寒、温、散、敛之异,所以有凉血止血、收敛止血、化瘀止血、温经止血等不同作用机制。使用时应根据出血的原因和具体证候,选择相应的止血药,同时可配合如清热药、温热药、活血化瘀药以及补益药等,以求标本兼治。
使用凉血止血和收敛止血药物时,须注意有无瘀血,如有瘀血,应适当配伍活血化瘀药,不能单纯止血,以防有留瘀之患。
仙鹤草 Xianhecao
【来源】本品为蔷薇科植物龙牙草Agrimonia pilosa Ledeb.的地上部分。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夏秋采收。晒干,切段生用或炒炭用。
【性味归经】苦、涩,平。归肝、肺、脾经。
【功效】收敛止血,截疟,止痢,解毒,补虚。
【主治与应用】
1.用于多种出血病症。仙鹤草收涩,止血作用较好,可用于身体各部分的出血证,且无论寒、热、虚、实者均可应用。可单独服用,也可配合其他止血药同用,常与墨旱莲相须为用。
2.用于劳力过度所致的脱力劳伤,症见神疲乏力而纳食正常。民间称之为“脱力草”,每天用本品30 g与等量大枣同煎服。
3.用于腹泻、痢疾。本品收敛,以治疗慢性痢疾为宜。
4.用于疟疾。可单用本品大剂量煎服。
5.治疗疮痈肿毒。单用或与其他清热解毒药配伍。
6.用于滴虫性阴道炎。用本品120 g浓煎液冲洗阴道,再用浸润药液的棉球放入阴道3~4小时后取出,每日1次,连用1周,可杀灭滴虫,治疗滴虫性阴道炎。
【用法用量】煎服,6~12 g,大剂量可用30~60 g。外用适量。
[要点:仙鹤草的性味、功效及用法用量]
白及 aiji
【来源】本品为兰科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Thunb.)Reichb.f.的地下块茎。主产于贵州、四川等地。8~11月采挖。置沸水中煮至透心,切片,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苦、甘、涩,微寒。归肝、肺、胃经。
【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主治与应用】
1.用于咯血、呕血、衄血、外伤出血等症。白及功能收敛止血,主要用于肺、胃出血。可单独应用,也可配阿胶(蛤粉炒)、藕节、生地黄等药治咯血,如白及枇杷丸;乌及散用本品配乌贼骨治呕血。外伤出血可单用,或配煅石膏研末外敷。
2.用于疮疡肿痛,溃疡久不收口,手足皲裂等症。白及有消肿生肌之功,用治疮疡,不论已溃、未溃均可使用。如疮疡初起未溃,可配金银花、贝母、天花粉、乳香等消散痈疖;如疮疡已溃、久不收口,本品有生肌敛疮之功,常研粉外用;对手足皲裂,可研末与麻油调涂。
此外,本品还可用于尘肺、肺痈、肺结核等病。
【用法用量】煎服,6~15 g;研末服3~6 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不宜与乌头类药物同用。
[要点:白及的性味、功效、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知识拓展
白及主要含菲类衍生物、胶质和淀粉等成分。能显著缩短出、凝血时间;对胃黏膜损伤有保护作用;能促进烫伤创面愈合;对人型结核杆菌、白色念珠菌等有抑制作用;还有抗肿瘤抗菌作用。
小蓟 iaoji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刺儿菜Cirsium setosum(Willd.)MB.的地上部分。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夏季花期,割取全草,晒干或鲜用。
【性味归经】甘,凉。归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主治与应用】
1.用于咯血、衄血、吐血、崩漏、尿血、便血等症,本品凉血止血兼可利尿,故擅长治疗尿血。
2.用于疮疡肿毒。效用与大蓟相似,但治疗痈疮肿毒的作用较大蓟稍弱。
【用法用量】煎服,10~15 g,鲜品30~60 g。外用适量。
[要点:小蓟的性味、功效及用法用量]
知识拓展
大蓟与小蓟均有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的功效,均可治血热出血和热毒痈肿,常相须为用。但大蓟以治咯血、崩漏为优,解毒散瘀消痈之力强;小蓟以治尿血、血淋为优,解毒散瘀消痈之力弱。
地榆 iyu
【来源】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或长叶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var.longifolia(Bert.)Yü et Li的干燥根。后者习称“绵地榆”。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性味归经】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主治与应用】
1.用于血热出血证。本品苦寒降泄,尤善治下部血热出血证。治便血、痔血,常与槐花相须为用;崩漏下血,常配生地黄、蒲黄等;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者,多与黄连、木香等配伍。
2.用于水火烫伤,湿疹,痈疽肿毒等证。
【用法用量】煎服,10~15 g,大剂量可用至30 g。可入丸、散剂。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地榆含有水解型鞣质,易被身体吸收,大面积烧伤病人,不易使用地榆制剂外敷,以防鞣质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要点:地榆的性味、功效及用法用量]
三七 anqi
【来源】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根及根茎。主产于云南、广西等地。又名田七。秋季花开前采挖,洗净,分开主根、支根及根茎,干燥。生用。
【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功效】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主治与应用】
1.用于人体内外各种出血之证。本品止血又活血,具有止血不留瘀的特点,尤其适用于出血兼有瘀滞者。可单用研末服,也可配合花蕊石、血余炭同用,如化血丹。对于创伤性出血,可研末外敷。
2.用于跌打损伤,瘀滞肿痛。本品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之功,长于止痛。可单用,亦可配合活血、行气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9 g;研末服1~3 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本品性温,凡出血兼见阴虚口干者,须配伍滋阴凉血药同用。
[要点:三七的性味、功效、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知识拓展
三七,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播种后3~7年采挖而且每株长三个叶柄,每个叶柄生七个叶片,故名三七。其茎、叶、花均可入药。由于三七与人参为同科属植物,而它的有效活性物质又高于和多于人参,因此又被现代中药药物学家称为“参中之王”。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清代著名医学家赵学敏在其《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扬名中外的中成药“云南白药”和“片仔癀”,即以三七为主要原料制成。
艾叶 iye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主产于安徽。夏季开花时采摘,拣去杂质,晒干。生用或炒炭用。
【性味归经】苦、辛,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
【功效】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燥湿止痒。
【主治与应用】用于虚寒性出血证。本品为温经止血之要药,经带腹痛之佳品。对妇女崩漏下血尤为适宜。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下血、腹中冷痛、经行腹痛、宫寒不孕、皮肤湿疹瘙痒。
此外,艾条、艾炷为温灸的主要原料,可温煦气血,透达经络。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艾叶油(胶囊装)每次0.1 ml,每日3次。
[要点:艾叶的性味、功效及用法用量]
其他常用止血药如表17-1所示。
表17-1 其他常用止血药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