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络的组成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意思,直行者为经,是主干且较大,分布于组织深部,有固定的名称、数目和循行路径,如十二正经;络,有“网络”的意思,支而横者为络,是旁支且较小,分布较浅,数目较多,包括十五络脉、浮络和孙络,分布于周身,构成网络,遍及全身。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及其附属部分组成的,其中经脉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浮络和孙络等。详细组成如图2-1所示。
图2-1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呈上下纵行循行,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又称十二正经。各经脉之间可通过分支,互相联系,即“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1.十二经脉的命名十二经脉的命名主要由所属脏腑的名称、循行经过的主要部位并结合阴阳属性而定,如联属于肺脏的经脉称“肺经”,联属于心包的经脉称“心包经”,与脏相连者为“阴经”,与腑相连者为“阳经”,如表2-3。
表2-3 十二经脉名称分类
注:下肢内踝上八寸以下肝经在前,脾经居中,肾经居后。至内踝上八寸交叉之后,脾经在前,肝经居中,肾经居后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在人体头面、躯干和四肢。其一般分布规律是:属于脏的阴经,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属于腑的阳经,循行于四肢外侧、头面及背腰部。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排列顺序是:手足阳明经行于前额和面部,手足少阳经行于头部两侧,手足太阳经行于两颊部及后头顶、后项部。在四肢部的排列顺序是:上下肢内侧,太阴在前,厥阴居中,少阴在后;上下肢外侧,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特殊的是下肢内踝上八寸以下厥阴在前,太阴居中,少阴居后。
3.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从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可以看出,其交接有一定的规律:阴经与阴经衔接于胸腹部;阳经与阳经衔接于头面部;阴经与阳经衔接于手足(四肢末端)。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和流注次序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合成六对表里络属关系,即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表里;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
十二经脉的循行是互相灌注的,始于肺经,依次经过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最后终于肝经,如此循环,周流不息。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以外的经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等经脉的总称。“奇”有“异”“不同”的含义,奇经八脉因其“别道奇行”而得名,与奇恒之腑有密切联系。
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奇经八脉交叉贯穿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联络、统率和调节十二经的作用。
奇经八脉的分布没有十二经脉规则,同脏腑没有直接络属关系,彼此之间亦无表里配合关系。特点是别道而行,循行除带脉外,皆由下向上循行,唯任、督二脉有独立的穴位,故与十二经脉合称十四经脉。
[要点:十二经脉的分布、走向、交接规律及奇经八脉的概念]